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09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中职高二语文(高教版2023拓展上册).docx
文件大小:35.65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12
总字数:约3.52千字
文档摘要

像山那样思考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体味诗意美和思辨色彩熔于一炉的语言。

2.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3.领会课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义,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生态伦理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体味诗意美和思辨色彩熔于一炉的语言。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有关狼的图片)请同学们谈谈对狼的认识,谈谈自己的感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美国作家、现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哲理散文《像山那样思考》,看看“山”是如何认识狼、理解狼的?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奥尔多·利奥波德,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称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

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沙乡年鉴》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2.《沙乡年鉴》简介

《沙乡年鉴》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被誉为“绿色圣经”。

3.背景介绍

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错误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已变得满目疮痍。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三废的污染,滥捕滥杀滥伐,这一切做法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地球面临荒原化的危险。

4.文体知识

哲理散文,即讲哲理、论道理的散文,即以散文的形式讲哲理,启迪人生的文章,一般分为经典哲理散文、爱情哲理散文、生活哲理散文、友谊哲理散文。

(三)初读感知

1.字词积累

嗥叫(háo)驯服(xùn)蔑视(miè)迸发(bèng)

湍急(tuān)揣测(chuǎi)疲惫(bèi)饿殍(piǎo)

蜿蜒(yán)艾蒿(hāo)嬉戏(xī)枪膛(táng)

扳机(bān)毛骨悚然(sǒng)

饿殍:饿死的人。

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2.解题

(1)文章题目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

是因为人们对狼群的猎杀,是因为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2)谁要“像山那样思考”?

(3)山是怎样思考的?人原先又是怎样思考的?人为何“要像山那样思考”?

山的思考是客观,长久,深刻的;人的思考是主观,短暂,肤浅的。

人以为狼越少,鹿就越多。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就意味着安全、繁荣、舒适……却想不到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长远的危险。

(4)谁提醒人要“像山那样思考”?

(5)为何会是狼?

一是狼是山野的“主宰者”,它最能洞察山野的“规律”;

二是“我”与狼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交锋”;

三是人类屠杀狼带来的血的教训。确实是狼让我认识到人类要像山那样思考。

3.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借助一声狼嗥而引起的反应,阐述狼嗥饱含的生态意义和生命意义。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启示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应该像山那样思考,要有生态意识。

(四)重点探究

1.齐读第1段,体悟“狼的嗥叫”所饱含的情感。

如“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情感”等,嗥叫,既是狼痛苦的哀号,又是反抗的号角。

(启示:嗥叫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

2.不同生灵对狼的嗥叫如何反应?

第一是“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等。

他们的反应,共性是“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出于直接的生命威胁和利益需求。——站在自身的角度。

第二是“一般的人”,他们“不能辨别其隐藏含义”,仅仅客观地感受到狼的存在毛骨悚然,而“认识不到山对狼有一种秘密的看法”。——站在旁观的角度。

第三是“我”,有一个认识的变化过程。

3.作者是如何领悟到“山对狼怀有一种秘密”的?

作者的感悟是由一只狼的死去而逐渐萌发的。发现狼、打死狼,狼眼中垂死时的绿光给“我”的启示,众多狼的死去——鹿数目增加以致饿死引发“我”的思考。

注:作者的感悟是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认为狼是有害的,肆意猎杀。

第二,对狼垂死的一幕,产生同情。

第三,山失去了狼,鹿因数目过多而死去。

第四,环境恶化引发深入思考。

肆意(快意)猎杀——产生负罪感——反思醒悟

4.狼的消失对自然、对人类的生存现状和未来分别意味着什么?作者借“狼嗥”表达了什么?

(1)意味着草原和高山植被无可挽回地退化;意味着人类的后代失去了一种宝贵的生存经验。

(2)“狼嗥”是作者充满生态忧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