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佚2025炭疽诊断标准的学习INTERNATIONALMEDICALSUMMITFORUM
诊断依据标准概述与更新炭疽疾病基础临床表现及分级诊断标准CONTENTS目录标本采集规范实验室检测
一、标准概述与更新由炭疽芽胞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畜间,以牛、羊、马等草食动物最为易感。人主要通过接触患炭疽的动物或污染的动物制品、环境感染而患病。主要临床类型为皮肤炭疽,少数为肺炭疽和肠炭疽,可以继发败血症及脑膜炎。皮肤炭疽病死率较低,其他各型炭疽的病死率均较高。
一、标准概述与更新发布机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实施日期:2020年11月1日(替代WS283—2008)发布信息新增:核酸检测(附录D)、抗原检测(附录E)、生物安全要求(附录B)修订:实验室检查流程、诊断分级标准强制条款:第6章(诊断标准)核心修订内容
二、炭疽疾病基础接触病畜/污染制品(95%为皮肤感染)吸入含芽胞粉尘(肺炭疽)食入污染肉类(肠炭疽)传播途径炭疽芽胞杆菌(Bacillusanthracis)病原体:
二、炭疽疾病基础临床分型与病死率
三、诊断依据发病前14d以内,接触过疑似炭疽的病、死动物或其残骸,或食用过疑似炭疽的病、死动物肉类或其制品,或吸入可疑炭疽芽胞杆菌污染的粉尘,或从事与毛皮等畜产品密切接触、与炭疽芽胞杆菌研究使用相关的职业,或在可能被炭疽芽胞污染的地区从事养殖、放牧、耕耘或挖掘等活动。流行病学史皮肤型:焦痂(中央黑色溃疡+周边小水疱+非凹陷性水肿)肺型:高热+血黏痰+纵隔影增宽(胸片)肠型:血水样便+呕吐胆汁血丝临床表现确诊依据:培养阳性(金标准)支持依据:a.核酸阳性(PCR靶基因:pagA毒素/cap荚膜)b.双份血清抗体4倍升高(ELISA)c.镜检:革兰阳性大杆菌(两端平齐,串状排列)实验室检查:
四、临床表现及分级诊断标准皮肤炭疽手、前臂、面、颈等暴露部位的局部皮肤出现不明原因的斑疹、丘疹、水疱,周围组织肿胀及浸润,继而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色焦痂,焦痂周围皮肤发红,肿胀,疼痛不显著,稍有痒感。典型皮肤损害表现为具有黑痂的浅溃疡,周边有小水疱,附近组织较为广泛的非凹陷性水肿。除皮损外,患者多出现发热、头痛、关节痛、全身不适以及局部淋巴结和脾肿大等症状和体征。少数严重病例,局部呈大片水肿和坏死。发热,腹胀,腹部剧烈疼痛,腹泻,通常为血样便或血水样便。可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中可含血丝及胆汁。可伴有消化道以外症状和体征。肠炭疽肺炭疽高热,呼吸困难,可有胸痛及咳嗽,咳极黏稠血痰。肺部体征常只有散在的细湿啰音。胸部X线的主要表现为纵隔影增宽,胸腔积液。
四、临床表现及分级诊断标准败血症型炭疽高热、寒战,感染性休克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表现,皮肤出现出血点或大片淤斑,腔道出血,迅速出现呼吸与循环衰竭。剧烈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继而出现谵妄、昏迷、呼吸衰竭,脑脊液多为血性。脑膜炎型炭疽
分级诊断标准:四、临床表现及分级诊断标准
五、标本采集规范抗生素使用前采样!NO.02穿刺取标本(禁止解剖取组织)NO.01关键原则
生物安全防护二级防护(N95口罩+防护服+面罩+双层手套)
3.标本处理与运输:五、标本采集规范
六、实验室监测细菌学检查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镜检→培养(血平板:灰白色卷发状菌落)→鉴定(噬菌体裂解+青霉素抑制试验)常规PCR:靶基因扩增→凝胶电泳(923bp/1242bp)实时荧光PCR:Ct值35为阳性(探针标记:FAM淬灭系统)ELISA:双份血清比对(OD值≥阴性对照2.5倍为阳性)胶体金法:15分钟快速筛查(C线+T线显色)
七、诊断及生物安全管理01皮肤炭疽炭疽病灶早期有明显水肿,有痒无痛,并不化脓。可与疖、蜂窝织炎、恙虫病的焦痂、羊痘、鼻疽、鼠疫、土拉热、丹毒、梅毒硬下疳、脓性溃疡相鉴别。患者的职业和病畜接触史可供参考。02肠炭疽炭疽早期应与食物中毒、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痢疾、急腹症相鉴别。03肺炭疽肺炭疽黏性血痰与大叶性肺炎之泡沫状铁锈色痰相鉴别,并与肺鼠疫、钩端螺旋体病肺弥漫性出血型相鉴别。胸膜炎的积液为血性黏稠液。
七、诊断及生物安全管理运输规范活菌培养物UN2814包装(A类感染性物质)灭活样本UN3373包装(B类生物物质)实验室等级BSL-2(临床样本)/BSL-3(活菌培养)
八、总结流行病学史是筛查起点,实验室证据是确诊基础诊断核心严格执行二级防护标本运输遵守UN编码规范安全红线快速筛查:胶体金法(抗原/抗体)确诊首选:培养+核酸检测技术优先新增分子检测(核酸/抗原)细化生物安全操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