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腺胃炎的发病原因和科学诊断方法及具体防控管理措施探讨
腺胃炎是鸡生产阶段比较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其典型的特征是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但从发病情况来看,可以划分成传染性因素和非传染性因素两个方面。腺胃炎是一种危害较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任何年龄任何品种的鸡群都容易受到疾病的感染,发病之后患病鸡主要表现为腺胃肿大,不能正常采食,食欲下降,身体逐渐消瘦,并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现象和消化不良的症状,对鸡群的生产性能发挥产生较大影响,并且该种疾病还会严重影响到鸡群的整体免疫能力,导致继发感染或者混合感染,使得养殖场的死亡率显著升高,所以在临床防控过程中应该明确该种疾病的发病原因,并不断加强工作经验的有效总结,做到科学有效诊断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措施进行合理有效的防控,确保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本次研究在对鸡腺胃炎的发病原因和科学诊断方法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控管理措施,希望通过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借鉴和帮助。
一、鸡腺胃的生理功能
鸡的腺胃是消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位于胃的前部,与肌胃相连,腺胃的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液,帮助消化食物。腺胃能分泌大量的消化液,其中主要包括胃液和胰液,胃液中含有盐酸、胃蛋白酶和黏液,能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并保护胃壁不受自身消化液的腐蚀,胰液中含有脂肪酶、淀粉酶和蛋白酶等多种消化酶,能对食物进行进一步消化。腺胃的肌肉发达,能对食物进行机械研磨,使其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从而提高消化效率。同时,腺胃还具有一定的吸收功能,能吸收水分、电解质和部分营养物质,对于维持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腺胃通过分泌激素和神经反射还能够调节肠道蠕动,保证食物在消化道中的顺畅运输,最为重要的是该种器官还具有免疫防御功能,能够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侵袭,保护消化系统的健康。
二、流行病学
1、流行特点
鸡腺胃炎是一种影响鸡的疾病,目前该种疾病确切的病原体尚不完全清楚,有研究指出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常见的包括冠状病毒、腺病毒或其他病毒,该病具有传染性,能在鸡群中传播,导致广泛的腺胃炎症。腺胃炎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但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养殖环境,流行季节可能有所不同,鸡是主要易感动物,尤其是商品肉鸡和蛋鸡,其他禽类如鸭、鹅等也可能感染,病原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即与病鸡直接接触或接触被污染的环境、饲料和水源,多种病体还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伤口进入鸡体。从发病率来看,该种疾病的发病率因地区、养殖环境和防疫措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通常在5%~30%之间,造成的死亡率通常较低,但在严重感染或并发其他疾病时,死亡率可能会上升。
2、发病原因
在探讨鸡腺胃炎病的发病原因时需要认识该种疾病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尤其是饲养管理、环境因素以及病原微生物的影响。{1}饲养管理的科学性直接影响鸡只的健康状况。饲料的质量、营养成分及其配比至关重要,若饲料中缺乏必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可能导致鸡只免疫力下降,从而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饲料的霉变或污染也会引发鸡腺胃炎病,分泌的毒素会刺激胃肠道,导致炎症反应。{2}环境调控不当。高温、高湿的环境会促进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同时也会加重鸡只的应激反应,这些应激反应包括饲料摄取减少和生理机能紊乱,从而导致腺胃炎的发生,特别是在密集饲养的场所,鸡之间的密切接触使得病原体的传播更加迅速,进一步加大了发病风险。{3}除了饲养管理和环境因素,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致病性也是影响鸡腺胃炎发病的重要因素。目前已知多种病原体可能导致腺胃炎的发生,包括冠状病毒腺病毒和其他病原,其中冠状病毒和腺病毒感染被广泛认为是腺胃炎的重要诱因之一,这些病毒不仅会直接侵入鸡只的消化系统,还可能通过产生毒素引起炎症和组织损伤。
3、临床症状
发病后病鸡通常表现为精神沉郁、缩头垂尾、翅膀下垂、整体呈现懒散状态,采食量和饮水量会逐渐减少,导致生长迟缓和体重增加停止或逐渐下降,部分病鸡会出现张口呼吸、咳嗽,甚至出现啰音和呼噜声,眼肿胀和流泪等症状。随后患病鸡出现消化系统问题,排出的粪便呈现白色、绿色或黄绿色,粪便中有时会有未消化的饲料和黏液,嗉囊内可能出现积液。病鸡因消化不良,导致饲料转化率降低,生长缓慢或停滞,甚至出现僵鸡现象。发病期间患病鸡机体呈现苍白色、身体消瘦,部分鸡会有跛行现象。
4、病理学变化
病死鸡解剖之后可以观察到腺胃黏膜出现炎症,通常表现为腺胃黏膜充血、水肿、出血和溃疡,腺胃黏膜上皮细胞会出现肥厚,导致腺胃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肌胃出现糜烂性病变,表现为肌胃壁变薄,出现溃疡和出血斑。肠道炎症,肠黏膜充血、出血和溃疡,肝细胞坏死、淋巴细胞浸润和肝细胞增生,胰腺细胞坏死、炎症细胞浸润和胰腺纤维化。
三、鉴别诊断
1、与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鉴别诊断
从临床表现来看鸡腺胃炎主要症状为腺胃肿大,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生长迟缓,饲料转化率低,病鸡精神沉郁,羽毛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