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猪疫病症状与综合防控的最佳途径分析
近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养猪行业规模在日益扩大,为切实满足市场经济需求,逐步加大对生猪养殖的力度。但是,在秋冬季节,由于气温变化较快并且温度呈下降趋势,猪病仍是困扰养猪业发展的主要难题。要想很好地遏制病情,须在养殖的过程中、日常管理、环境卫生及消毒工作等节点上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同时,必须定期进行免疫接种,完善免疫规划,确保疫苗的高效可靠。猪在生长期间较为容易感染一系列呼吸道疾病或者消化道疾病。例如,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等病症,相关养殖人员应加大防控力度,切实降低病症概率,实现科学养殖。对此,本文针对秋冬季猪主要疫病及综合防控技术展开分析,在做好严格防控的基础上,降低疫病带来的危害与影响。
一、秋冬季猪疫病防疫现状
现阶段,在猪养殖期间,部分规模化养猪场缺乏对养殖防疫条件的建设。管理方式较为粗放,且实际养殖条件简陋,为疫病传播创造了有利机会。在实施集约化养猪期间,往往无法实现科学选址,导致病菌传播。在引进种猪期间,由于缺乏相应检疫措施,导致病菌侵入,养殖人员应重点关注,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在日常防疫期间,隔离条件较差,并且缺乏防疫意识,对于各项疫病存在侥幸心理,进而诱发疫病。缺乏严格的消毒计划,对于各类工具以及猪舍等应及时消毒。受饲养模式以及免疫技术的影响,导致猪群免疫力不断降低,部分养殖人员过度使用抗生素,导致产生药物残留。部分规模较小的养猪,缺乏专业技术,在产生疫病时,无法及时为其治疗,造成疫病不断扩散,增加防控难度。因此,应注重对猪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从多方面降低防疫工作的盲目性,弱化疫病发生风险,促进养殖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秋冬季猪主要疫病的症状分析
1、猪瘟
猪瘟作为猪养殖的重要疫病,对于养殖场的防疫水平具有一定要求。由于该种病毒的特性,在经过免疫之后,部分猪仍旧缺乏抗体,在传播过程中,不仅可以实现横向传播,甚至还能垂直感染,传播方式具有复杂性。对于疫苗而言,数据显示,与目前流行株具有一定相似性,实际相似率能够达到74%,对于疫病防治具有一定效果。在感染该项病症之后,猪会迅速发烧产生高热现象,实际发病猪死亡率能够达到10%—30%,并且在生长期间,会继发多种细菌病,增加防控难度。同时,还会导致病猪产生繁殖障碍,在持续性发烧的基础上,会造成早产现象。或者仔猪产生免疫失败情况,在其断奶之后会直接死亡,病死仔猪内部小肠会产生斑点并出血,肾脏表面也会产生血迹。
2、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目前在市场中相对稳定,作为一种带毒率较高的病症,一旦感染病情会极其严重。据统计,部分猪群在感染之后,实际阳性率会达到10%甚至60%以上。由于该项病症传染性较强,部分患病猪在治愈之后还会具有传染性,且免疫机制较为复杂,一旦处理不当,会造成混合感染的现象。从病症表现方面出发,病猪会产生脑出血症状,并且后躯乏力。在持续高热的背景下,眼睑浮肿,伴随喘气等多项呼吸道疾病。该项病症具有高致病性,对于不同生长阶段的猪群均会造成一定影响,猪仔由于抵抗力较弱,实际患病率能够达到100%。养殖人员应加强重视,优化育种方式,有效降低疫病发生概率,实现安全、科学养殖,维护自身经济效益。
3、猪口蹄疫
作为一种极其严重的病症,在发病初期,病猪会产生发热现象,在持续精神抑郁的情况下,产生跛行等现象。口、蹄、鼻等部位会形成病变,随着病症的不断严重,产生水疱,在其反复破裂的背景下,逐渐结痂并形成疤痕。在严重情况下,会产生继发感染造成组织坏死。除此之外,部分病猪在剖检过程中可以发现,内部咽喉以及鼻腔等部位会产生溃疡现象。育肥猪在患病之后,部分会产生心肌坏死现象,或者急性肠炎,造成恶性口蹄疫病变。养殖人员应对患病猪实施严格控制,避免其产生移动,扩大感染范围。
4、传染性胃肠炎
传染性胃肠炎作为一种高接触消化道疾病,在秋冬季节广为流行,在温度4℃以下时,病毒会提升活跃度,且能够长时间保持传染性。当病猪发生胃肠炎的疫病时,体温会快速升高到40℃—42℃,持续保持高热状态。该病的潜伏期较短,会对病猪胃肠道功能造成损坏,使其直接产生呕吐以及腹泻的状况。在这一过程中,病猪的粪便多数呈现绿色或者黄绿色等不健康颜色。由于该病症的严重性,患病猪实际表现也存在差异性,对仔猪而言,由于日龄较小,患病率极高。通过对病猪实施剖检,可以发现胃底的黏膜处于充血状态,为降低季节性影响,养殖人员应加强对消毒以及饲养方面的预防,提高猪群整体免疫力。
5、猪支原体肺炎
带菌猪是猪支原体肺炎的主要传染源,病原体是经气雾或与病猪的呼吸道分泌物直接接触传播,其严重程度常因管理水平、季节、通风条件及其他环境因素改变而有很大差异。病猪初期主要症状为咳嗽,体温升高到40℃—42.5℃,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眼结膜充血,个别病猪呼吸困难、喘气、咳嗽。仔猪可因窒息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