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冬季仔猪饲养中常见3种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治疗方案
冬季仔猪病毒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对仔猪的健康和生长有很大的影响,也会给养猪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仔猪腹泻会导致营养流失,体重下降,生长缓慢,甚至死亡,很多病毒在入侵繁殖生长过程中也会进一步降低仔猪的免疫力,容易引发其他疾病继发感染或者混合感染。为了更好地降低仔猪病毒性腹泻的发生流行率,确保生猪养殖安全,就需要注重做好疾病的科学识别和有效防控,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避免造成更为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冬季3种仔猪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治疗方案,希望对更好控制该类疾病的发生流行有一定帮助。
一、冬季常见仔猪病毒性腹泻的诊断
1、仔猪轮状病毒病的发病分析
①病原学的发生阐述
仔猪轮状病毒病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发的一种接触性传染性疾病,该种病毒为双链RNA病毒,病毒颗粒为直径约50~70nm的二十面体,表面具有12种G蛋白(VP7和VP4)和6种P蛋白(VP6、VP4、VP2、VP3、VP1和VP5),11个基因分段,能够编码11种病毒蛋白。根据VP7和VP4蛋白的抗原性可分为多种血清型,已鉴定出超过20种血清型,最常见的血清型为G5、G6、G8和G9。在自然环境下病毒颗粒高度稳定,可在多种条件下存活数月,抵抗热、pH值和干燥条件。从制定机制来看病毒首先附着于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进入细胞后,通过脱壳释放基因组RNA,转录复制为mRNA,翻译产生病毒蛋白,然后病毒颗粒在细胞质中组装,并通过细胞裂解释放。病毒感染之后病毒感染导致肠道上皮细胞损伤和脱落,损伤的上皮细胞无法吸收营养,导致水电解质流失和腹泻,腹泻脱水可导致电解质失衡和代谢性酸中毒。
②流行病学的易感分析
仔猪轮状病毒病是一种影响新生仔猪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在养殖场中该种疾病的传染源主要包括病猪和隐性感染者,病猪在发病期间和康复后的一段时间内都排出病毒,成为传染源,同时隐性感染者虽然不表现出症状,但仍可携带并传播病毒。消化道是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病毒可以通过粪便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给其他猪只,也可以通过污染物(如器具、衣物等)间接接触传播病毒,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猪轮状病毒,但仔猪尤其是60d以内的仔猪更易感染,中猪和大猪表现为隐性感染。猪轮状病毒病多发生在晚秋、冬季和早春季节,其中冬季感染率较高,因为低温环境有利于病毒的存活,尤其是在拥挤的猪舍中,猪只之间的接触频繁,容易导致病毒传播。
③猪轮状病毒病的临床症状
猪轮状病毒病潜伏期一般为12~24h,病初,病猪的精神沉郁,不愿走动,常卧地不起,食欲缺乏或食欲减退,部分仔猪在吃奶后发生呕吐,随后病猪出现腹泻,粪便呈黄色、灰色或黑色,水样或糊状。随着病程的发展,病猪出现脱水现象,表现为皮肤干燥、松弛,眼窝凹陷,口腔黏膜干燥。病死率一般较低,但日龄较小的仔猪死亡率高达100%。
④病理变化的解剖分析
解剖病死猪后发现受感染的仔猪的小肠壁变薄,肠道内充满水样或糊状内容物。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小肠上皮细胞出现坏死和脱落,绒毛缩短、变平,甚至消失。肠黏膜充血、出血和水肿,肠道黏膜层可见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
2、仔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病分析
①病原学的发生阐述
仔猪传染性胃肠炎病原为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属于冠状病毒科,α冠状病毒属,病毒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约120~140nm,颗粒表面有明显的刺突(S)蛋白和膜(M)蛋白。TGEV的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全长约28kb,病毒基因组包含ORF1a、ORF1b、S、E、M和N等基因,目前已分离出多种血清型,包括经典血清型(TGEV-1)、2型变异株(TGEV-2)和3型变异株(TGEV-3)。TGEV感染仔猪后。首先,会在肠道上皮细胞中复制,病毒刺突蛋白与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导致病毒进入细胞,复制后病毒破坏肠道上皮细胞,引起肠道绒毛萎缩、腺体破坏和炎症反应。病毒对热敏感,56℃下30min能很快灭活,37℃下4d丧失毒力,但在低温下可长期保存,液氮中存放3年毒力无明显下降。
②流行病学的易感分析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传染源为发病猪、带毒猪及其他带毒动物,病毒存在于病猪和带毒猪的粪便、乳汁及鼻分泌物中,病猪康复后可长时间带毒,有的带毒期长达10周,从粪便、呕吐物、乳汁、鼻分泌物以及呼出气体抖动,污染饲料、饮水、空气和用具等,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给易感猪。该病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感染母猪可通过乳汁排毒感染哺乳仔猪。TGE的发生和流行有明显季节性,通常从11月中旬~翌年4月中旬,发病高峰为1~2月份。感染动物为猪,其他动物对本病无易感性。
③仔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临床症状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主要影响仔猪,尤其是2周龄以下的幼猪,临床症状较为明显和严重。哺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