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防触电知识讲座班会PPT(完整版).pptx
文件大小:2.73 MB
总页数:23 页
更新时间:2025-06-12
总字数:约3.23千字
文档摘要

严守用电规长享生活美宣讲人:某某老师守护家的温暖从安全用电开始

目录contents第一章哪些行为有触电危险守护家的温暖从安全用电开始第二章电的危害第三章触电急救方法第四章如何做到安全用电

哪些行为有触电危险第一章守护家的温暖从安全用电开始

攀爬电线杆?守护家的温暖从安全用电开始攀爬电线杆是一种极其危险的行为。电线杆上带有高压电线,且电线杆上的瓷瓶等绝缘部件可能因老化损坏,无法起到良好的绝缘作用。攀爬者在攀爬过程中,一旦触碰带电部位,强大的电流会瞬间通过身体,导致触电事故。此外,攀爬电线杆还可能因失手坠落,造成摔伤,严重威胁攀爬者的生命安全,即便侥幸没有触电,也可能因坠落受伤致残。

超功率使用插座?守护家的温暖从安全用电开始许多人为了方便,将多个大功率电器同时插在一个插座上,这会使插座过载,引发触电危险。每个插座都有额定的功率承载值,当多个大功率电器同时工作时,通过插座的电流会超过其承受范围,导致插座发热,绝缘层熔化。将电热水壶、微波炉、吹风机同时插在一个插座上,插座可能因过载而起火,使用者在接触插座时,就容易触电,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不安装漏电保护器?守护家的温暖从安全用电开始家庭或工作场所不安装漏电保护器,一旦发生漏电事故,无法及时切断电源,会大大增加触电风险。漏电保护器能够在电器发生漏电时,迅速检测到异常电流,并在极短时间内切断电源,保护人员安全。若没有漏电保护器,当电器漏电时,电流会持续通过人体,造成严重的电击伤,甚至危及生命。特别是在卫生间、厨房等潮湿场所,电器更容易发生漏电,安装漏电保护器就显得尤为重要。

带电移动电器?守护家的温暖从安全用电开始在电器通电运行时进行移动,存在较大的触电风险。移动过程中,电器的电源线可能会被拉扯、磨损,导致电线内部的铜丝外露,与人体接触引发触电。在电扇运转时移动它,电源线可能会被尖锐物体划破,电流会顺着破损处传导至人体。此外,移动过程中若电器发生倾倒,也可能使带电部件暴露,增加触电的可能性。

电的危害第二章守护家的温暖从安全用电开始

损害免疫系统守护家的温暖从安全用电开始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防御系统,电磁场可能会对其产生抑制作用。长期处于电磁场环境中,人体的免疫细胞活性可能会降低,免疫球蛋白水平可能会改变,从而使人体的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侵袭,导致频繁生病,且患病后恢复时间可能延长。

造成电力系统故障守护家的温暖从安全用电开始电力系统中的短路、过载等故障可能导致大面积停电。停电会影响工业生产、交通通信、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工厂停工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交通信号灯失灵会引发交通混乱,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医院的手术、监护等设备停止运行,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对财产和生命的双重威胁?守护家的温暖从安全用电开始电气火灾是电危害中破坏力极大的一种。以常见的手机充电器为例,很多人习惯将其长期插在插座上,充电器长时间工作会发热,若散热不良,热量不断积聚,就可能引燃周围易燃物。而且,老旧建筑中的电线老化严重,绝缘层破损后,不同线路的导线相互接触,产生短路,瞬间释放的高温能使周围的木质结构、布料等迅速燃烧。一旦发生电气火灾,火势蔓延速度极快,短短几分钟就能吞噬整个房间。火灾产生的浓烟中含有大量有毒气体,人们往往来不及逃生就会中毒窒息,不仅造成大量财产损失,每年更夺走无数生命。

雷击对电力设施和建筑的破坏?守护家的温暖从安全用电开始在雷雨天气,雷击是常见的电危害。高耸的建筑物和电力设施很容易成为雷击目标。当雷电击中电线杆时,瞬间的强电流会沿着电线传导,损坏变压器、配电柜等设备,导致大面积停电。如果建筑物没有安装合格的避雷装置,雷电可能直接击中屋顶,强大的电流通过墙体传导,破坏建筑物的结构,引发火灾。而且,雷电产生的感应电流还会通过电源线、信号线进入室内,损坏电脑、电视等电器设备,给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甚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触电急救方法第三章守护家的温暖从安全用电开始

迅速切断电源,保障现场安全?守护家的温暖从安全用电开始当发现有人触电,施救者务必保持冷静,首要任务是迅速切断电源。若是附近有电源开关或插座,应立即将其关闭。若无法找到开关,可使用绝缘工具,如干燥的木棒、竹竿等,挑开触电者身上的电线。在操作过程中,施救者一定要确保自身与触电者及带电物体保持安全距离,避免自身触电。

大声呼唤,判断意识状态?守护家的温暖从安全用电开始在切断电源后,迅速来到触电者身旁,通过大声呼唤并轻拍其肩部,判断触电者是否有意识。呼喊时声音要响亮清晰,观察触电者有无眨眼、肢体活动等反应。例如,可以呼喊“喂!你怎么了!”若触电者毫无反应,可能已陷入昏迷,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并准确告知事故发生地点、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