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咸阳市直遴选面试真题
第一部分单选题(5题)
1、“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答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每当我听到这句话时,心里都万分感动。这句话意在引领我们向善从善,懂得感恩与回报,尤其对于别人给予我们看似微小的帮助与支持,我们也要怀揣感激、铭记终生。西方哲人康德曾说“世上只有两种东西令我感动,一个是仰望夜空时璀璨的星空,另一个是人世间至高无上的品德”。“投之以桃,报之琼瑶”,大家相互友爱、懂得感恩与回报,爱在彼此间传递,人们才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想到不久前曾看过的一篇报道,一位捐助者捐了自己毕生所有积蓄,救助无钱治病的病人。当记者采访他时,他说:“当年我母亲病重没钱看病的时候,很多好心人帮助了我们。今天上天给了我这么一个机会,我当然也要报答社会了!”我还想到了被评为“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的唐山十三名农民。他们自发组织了一支救援小分队,奔忙在湖南郴州、四川北川、青海玉树等地的灾难现场,用最直接、最朴实的行动,对“感恩”一词进行了完美的诠释。救援队员王加祥在接受采访时说:“当年,要不是全国人民支援唐山,咱老王家倒的房子怎么盖得起来?这份恩情放在我心上已经30多年了,有生之年一定要还!”他们的话、他们的所作所为正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古语最鲜活的体现。唯有心存感恩,才能用温暖的心去体会生活,才能用乐观的眼睛去发现世界。作为一个生在和平年代里、长在父母关怀中的年轻人,我虽没像他们那样经历过大风大浪,但我知道我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周围人的无私帮助。父母的关爱与包容,朋友的理解和支持,师长们的教导,甚至是在我迷路时给我指点方向的陌生路人,全都是我应该感恩的对象。我不可能找到所有人逐一道谢,所以我必须怀揣着这份感激,将感激化作我发挥自我价值去回报社会的动力。我相信,只要人人都能怀揣着一份对他人、对社会的感激之情,懂得报恩,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加和谐而美好。
【解析】这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我国传统美德的体现,在公务员面试中考察此话题,重点在于考查考生的感恩意识、价值观及对社会道德的理解。核心观点分析此句的核心思想是引导人们懂得感恩与回报,即便他人给予的帮助看似微小,我们也要铭记于心并积极回馈。这一观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和谐相契合,倡导人们相互关爱、互帮互助,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社会氛围。引用名言及事例论证引用名言:引用西方哲人康德的话,强调品德的重要性,从哲学层面提升了感恩这一品德的高度,说明感恩作为一种高尚品德能让人内心触动。列举事例:列举捐助者回报社会和唐山十三农民救援的事例,通过真实、鲜活的事迹,生动地诠释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内涵,展现出感恩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联系自身情况阐述考生结合自身,表明虽未经历大风大浪,但成长离不开周围人的帮助,意识到这些人都是感恩对象。这体现了考生具有自我认知和感恩意识,能认识到身边细微帮助的重要性。并进一步表示将感激化作回报社会的动力,展现出积极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总结升华最后指出只要人人怀揣感激、懂得报恩,社会会更加和谐美好,将个人感恩与社会和谐联系起来,体现了考生的大局观和责任感,符合公务员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职责要求。总体而言,该答案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联系实际紧密且升华恰当,展现出考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符合公务员岗位对品德和思想认识的要求。
2、现在城市外来人口很多,城市压力很大,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答案】:解放以后,由于国家对户籍的限制,人口流动很小,人们长期生活在自己的原籍故土,这样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的管理,适合于解放初期。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人们流动的愿望越来越大,更多的人离开农村走人城市,开始他们新的生活。城市由于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必然造成城市压力的增大。社会治安水平整体下降,刑事案件增多等一系列的问题应运而生。农民工问题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应该成为城市的一部分。随着农业机械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会走进城市。这是从农业化向工业化过渡的必然过程,也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标志。城市也应借此机会加强管理,不断改进,使城市得以更快更好地发展答题思路是:分析产生的原因,辩证看待问题,结合自身的角度。题目本身一目了然,背后体现了中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高答题视角很必要
【解析】本题聚焦于城市外来人口增多导致城市压力增大这一现象,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破题点在于全面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思路。产生原因经济发展驱动: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水平和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