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冰冷的石头热起来
【摘要】科学课标指出,应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更应该让学生在新情境中运用所学解决问题,探索出新意义与新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促进学生的大脑发展,将知识、能力与态度进行整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本文以科学课堂的教学实践为基础,探索如何让学生成为“心智自由”的探索者。
【关键词】科学教学心智自由探究实践
一、何谓心智自由的探索者
在不同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素养”。《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除了学科素养,小学科学更应该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
学习素养简而言之就是“学会学习”,学习素养的本质是心智的灵活转换。学习者在新情境中运用所学解决问题,创造出新意义与新知识。具有学习素养的人,是心智自由的人。心智自由的人,有自己的价值准则和独立判断,能灵活地调用自己原有的知识、能力、判断在新的情境下做出更合理和有创意的决定,而不受知识的奴役和情境的限制。他可以根据情境中人的需求、条件和资源的状况,创造性地重新定义情境,进行知识和意义的再生产。
心智自由探索者的特征:有良好的身体基础;有良好的社会性情绪发展;对事物保持好奇心和主动性;专注、坚持,有计划性和反思性;养成善于提问、善于建立联系、善于个性化表达的心智习惯。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这样心智自由的探索者,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理想教育。
二、科学课为什么要培养心智自由的探索者
(一)未来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的科学发现、技术突破及重大创新不断涌现,真正的学习者应该知道自己是谁、为何而学习,而不是被动地应对无法预测的变化,或是被他人和复杂的局势左右。这类人应该有自己的价值准则和独立人格,内心充实,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学习所得用于创造更丰沛的人生和更美好的世界。如康德所说,人不应该被作为手段,或被工具化,不应被作为一部机器上的齿轮。人是有自我目的的,是自主、自律、自觉、自立的,由自己来引导内心,是出于自身的理智并按自身的意义来行动的。
(二)人生存发展的需要
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最基本的構成,其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乃至今后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最基本的构成,其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课堂学习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整体性实践活动,是师生交互作用并生成智慧的动态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有的人生中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个体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三)科学课育人价值的需要
科学课的育人价值是什么?科学课上,学生们心智自由吗?科学课上,学生们都经历了真实的学习了吗?在科学课上,我们经常看到以下现象:学生坐在那里,但只是看上去在学习;学生假装自己听懂了,不断点头,但没有自己真正要问的问题,没有真正的学习主动性,只在配合教师教学的虚假学习;有些课堂看上去很热闹,但学习目标不明确。简单来说,就是只为活动,而不考虑为什么要这样做;有趣但没料,很多时候学生学了,但是很快就忘了,这是缺少策略性的、元认知式的机械学习。学生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而同伴的学习和自己无关;他们很少有机会体会到“同舟共济”,在课堂中的对话或合作很多时候并没有展现出良好的社会性技能,这是没有深度的对话与讨论的竞争性学习。
三、如何成就心智自由的探索者
费希特说,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而不是培养人们适应传统的世界。教育不是先着眼于实用性的,也不是先去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的主动性、抽象归纳能力和理解力,以使他们能在目前还无法预料的未来做出有意义的选择。
(一)不断启动学生自我学习系统
1.学前研究,启动学生自我学习系统
学生具有天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首先是学生自我系统的启动。学生应对自己所学的内容产生成就感和价值感,每个学生都有权利知道其所学的知识除了应对考试还意味着什么、对发现自身与世界联系有怎样的价值。
课前笔者布置了学前小研究,让学生自主阅读六种常见岩石的资料,通过三个步骤进行自主研究:画一画每种岩石的显著特征,思考资料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岩石特征的;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请教别人来查一查不理解的地方;想一想怎样从一堆岩石中识别出它们分别是哪种岩石,方法是什么。教师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学生把能解决的放在课前解决,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自由学习。从学前反馈来看,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了大量六种常见岩石的资料,并进行了资料学习。启动学生自我学习系统,让其带着思考进入课堂,为课堂自由性的学习和探讨提供保证。
2.学前交流,搭建相互学习平台
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进入学习,生生交流互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