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九章 多高层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9-1.ppt
文件大小:5.44 MB
总页数:40 页
更新时间:2025-06-12
总字数:约7.49千字
文档摘要

*二、结构总体布置 (一)、结构平面布置 1、平面布置原则 2、平面形状选择3、不规则平面布置举例 (二)、结构竖向布置 1、竖向布置原则 2、不规则竖向布置举例 (三)、结构变形缝设置 1、伸缩缝布置 2、沉降缝布置 3、防震缝布置(四)、结构楼盖布置(一)、结构平面布置板式的平面:宽度小而长度较大的房屋(控制长宽比?)塔式的平面:长宽较接近的建筑物1、平面布置一般原则简单、规则、均匀(质量、刚度、承载力)、对称,(质心、刚心、形心合一)承重结构易双向布置,偏心小,构件类型少平面长度和突出部分应满足要求施工简单,造价低。2、建筑平面形状的选择应尽量选择对抗风有利的平面形状,正多边形、圆形、矩形和等边三角形避免平面过于狭长的建筑和角部重叠、细腰型等对抗震不利的平面,减少扭转的影响(位移比和周期比)不对称突出部分过长L/B过长突出部分过长(二)、结构的竖向布置1、竖向布置原则()体型均匀、规则、连续;避免过大外挑和内收。结构刚度和承载力宜下大上小,逐渐均匀变化。抗震设计时,结构顶层取消部分墙、柱形成空旷房间时,应进行弹性动力时程分析计算并采取有效构造措施。高层建筑宜设地下室。上部楼层收进尺寸不宜太大2、竖向不规则结构举例(三)、变形缝的设置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构造缝等。1、伸缩缝防止结构因温度变化和混凝土干缩变形产生裂缝(基础以上上部结构断开)不设伸缩缝的措施:温度影响较大部位提高配筋率阳光直射屋面加厚屋面隔热保温层,或架空通风屋面顶层局部设温度缝后浇带:高标号混凝土;主体混凝土浇注后两个月;贯通结构横截面;位置应为结构受力影响最小,且曲折延伸避免全部钢筋同截面搭接局部设伸缩缝混凝土早期收缩占总收缩绝大部分。施工时把结构分为30~40米长区段,各段间留出800~1000mm宽的带,暂不浇混凝土,待大部分收缩完成后再浇这部分混凝土,把结构连成整体,这是后浇带。2、沉降缝可能产生地基不均匀沉降(基础与上部结构均断开)沉降差异的处理方法设置沉降缝问题:结构、建筑、施工困难,防水防渗难不设沉降缝的措施:设计、施工中采用措施调整沉降差异,减少沉降产生的结构内力后浇带--沉降主要在初期,沉降完成大部分后,再浇连接混凝土,设计时应考虑两个阶段基础受力不同,分别验算。采用不同的基础形式调整沉降差裙房面积不大时,可从主体结构箱基挑出基础梁,承受裙房重量。土质很好(上海不行),可利用天然地基,放在一刚度很大的整体基础上,不产生沉降差。由于高层建筑与裙房层数相差很远,具有下列条件之一可不留永久沉降缝:a.采用端承桩,桩支承在基岩上;b.地基条件较好,沉降量小;c.有较多的沉降观测资料,沉降计算比较可靠。3、抗震缝抗震设防的建筑物,当建筑的平面、层数、质量、刚度差异较大,或错层时。地震区避免设缝,必须设缝要给予足够宽度,以防止缝两边的各个独立单元互相碰撞。框架结构房屋防震缝最小宽度(剪力墙结构70%,框剪结构50%)H15mH15m6度每增加5m7度每增加4m8度每增加3m9度每增加2m100mm100mm+n×20mm注明:防震缝宽度按照不利体系考虑;高度不同时,按较低高度计算防震缝应沿房屋全高设置,地下室和基础可不设设置收缩缝、沉降缝时须按照防震缝的要求(四)、楼盖结构布置要求楼盖具备必要的水平刚度及整体性;同时考虑到高层建筑平面较复杂,应尽量减少楼盖结构的高度和重量。(1)房屋高度超过50m时,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及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应采用现浇楼盖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框架结构宜采用现浇楼盖结构。(2)房屋高度不超过50m时,8、9度抗震设计时宜采用现浇楼盖结构;6、7度抗震设计时可采用装配整体式楼盖,但应符合有关构造要求。(3)房屋顶层楼盖对于加强其顶部约束、提高抗风和抗震能力以及抵抗温度应力的不利影响均有重要作用;转换层上部抗侧力结构的剪力通过转换层楼盖传递到落地剪力墙和框支柱或数量较少的框架柱上,因而楼盖承受较大的内力;平面复杂或开洞过大的楼层以及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其楼盖受力复杂,对其整体性要求更高。应采用现浇楼盖。另外,大底盘多塔楼结构的底盘顶层、平面复杂或开洞过大的楼层、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的地下室楼层应采用现浇楼盖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