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山西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25年公开招聘15名工作人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
?
一、言语理解与表达。本部分包括表达与理解两方面的内容。请根据题目要求,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其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共30题)
1、在古人眼里,“天下”不只是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政治概念。古人很早就确立“天下为公”的观念,同时认为“天下”可以建构为一个理想世界。如《吕氏春秋》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这种“天下为公”的认知,成为中华文化“天下观”一大基石。以“天下为公”构建理想世界,就是“大同”。
上述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讲述的是:
??A:“天下”观念的产生与发展
??B:古人天下观的具体内容
??C:古人看待天下的方法论
??D:如何建构天下大同的理想世界
正确答案选项:D
解析:快速浏览文段,重点分析尾句,判别文段话题落脚点。文段先提出古人眼里的天下是什么及确立了“天下为公”的观念。随后通过《吕氏春秋》的例子进一步阐述“天下为公”观念的具体内容。尾句阐述“‘天下为公’构建理想世界,就是‘大同’”。文段话题落在尾句上,故接下来应围绕尾句开启的话题“构建‘大同’”的内容进行论述。
对比选项。D项与文段尾句话题保持一致。
故本题选D。
【解析拓展】
A项、B项和C项与尾句话题不一致。
?
2、这便是黄州赤壁,赭红色的陡峭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的大江,坡上有险道可以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荡桨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有了视觉空间的变异和倒错,因此也就有了游观和冥思的价值。客观景物只提供一种审美可能,而不同的游人才使这种可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
文中“伟大与渺小”各指什么?
??A:“伟大”是指黄州赤壁,“渺小”是指江面小船
?
??B:“伟大”是指苏东坡,“渺小”是指游客
?
??C:“伟大”是指自然的生命,“渺小”是指自己的精神力量
?
??D:“伟大”是指长江的气势,“渺小”是指在巨大的长江漂泊的人
正确答案选项:A
解析:定位原文,“伟大与渺小”出现在文段第一句中。分析“伟大与渺小”的上下文语境。文段中说“一俯一仰之间”便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则这“一俯一仰”间看到的就是“伟大与渺小”对应的事物。前文提到攀登险道便可俯瞰黄州赤壁,江面有小船可以仰望,由此可知,“伟大与渺小”分别对应的就是“黄州赤壁”与“江面小船”。
对比选项。A项符合上述语境。
故本题选A。
?
?
3、有个教授把学生分成几组,发给每组一些拼图碎片,并且计时,看看哪一组能够最先完成。其实,每片拼图背面都按顺序标注了数字,只要按照这些数字的顺序拼接,很快就能拼出整个画面。不过很少有哪组注意到这一点,有的拼了很长时间才发现背面有数字标记,有的压根儿就没看到。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细致的观察更有利于成功
??B:注意正反两面才能全面了解事物
??C: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
??D:磨刀不误砍柴工
正确答案选项:A
解析:材料中教授所做的测验,如果发现拼图背面的顺序标注就能很快正确拼接成功,而有些人没发现则费时费力,区别就在于:是否能细心发现。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A项。B项“正反两面”从材料中不能得到体现;C、D两项均指有事先做好准备的重要性,引申错误。故B、C、D三项均不选。
故本题选A。
?
4、无边无际的大海,在太阳和月亮的引力作用下,时而潮高百丈,时而引退千里。海洋这种有规律、有节奏的起伏现象就是潮汐。潮汐发电就利用了潮汐能,人们涨潮时将海水以势能的形式保存,落潮时放出海水,利用潮位之间的落差发电。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种能源可以成为沿海地区生产生活,甚至国防需要的重要补充。
根据这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这种能源”指的是()。
??A:势能
??B:潮汐能
??C:引力能
??D:电能
正确答案选项:B
解析:“这种能源”出现在文段最后一句中,需结合前文的内容进行理解。前文首先论述了潮汐的定义,接着论述了潮汐发电的原理,是利用潮位之间的落差发电,而这种落差之间形成的就是海水以势能的形式保存的潮汐能。故“这种能源”指代的就是潮汐能,对应B项。
A项“势能”是“潮汐能”的保存形式,并非能源,排除。
C项“引力能”文段并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
D项“电能”是“潮汐能”转化的结果,不符合文意,排除。
故本题选B。
【文段出处】《诱人的蓝色能源》
?
5、长久以来氢气都被视为未来能源。它清洁、高效,是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