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使用教材优化课堂教学
【摘要】陶行知先生認为:教材是一种“工具”,教材是拿来“用”的。因此,灵活使用教材是激活学生思维、促进主动建构、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本文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一课为例,围绕“化静为动,丰富感性认识”“有效指导,明晰学习方向”“迁移类推,内化本质理解”三方面谈一谈教材使用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教材使用概念建构思维提升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课堂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资源,也是教师设计和展开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但教材也不是万能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材是一种“工具”,教材是拿来“用”的。如今,广大教师一致认为“教材使用不能生搬硬套”,但如何真正做到“灵活使用教材”、让教材焕发生命的活力、让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仍是一个值得一线教师长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灵活使用教材”不仅代表教学观念的转变,更代表教学行为的革命,它需要我们在基于教材的基础上适当突破教材,发挥无限的教学智慧和教学创造,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使教师教得轻松、生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活泼、有效。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在“认识周长”一课中安排了这样一道例题(如下图):
主题图安排学生观察三张不同形状的书签,并提出要求“你能指一指每张书签一周的边线吗”,接着指出“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由此揭示周长的含义。
在对第一个班进行教学时,笔者按照教材的编排,先让学生指一指书签边线,然后直接告知“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学生照本宣科,对书签周长的表述还算准确。但在后面认识其他物体的周长时,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表述周长的含义,对周长的认识非常模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与反思,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挖掘教材的意图,对主题图的使用不到位,导致学生对概念中的“一周边线的长”理解不够,只认识了物体或平面图形的边,由“边”直接认识“周长”还存在困难。那么,如何才能灵活地使用教材,让学生主动建构“周长”这一概念呢?经过不断地思考与调整,笔者在对另一个班进行教学时做了如下尝试:
【教学片段一】
教师选取教材中的椭圆形书签,借助多媒体创设三只蚂蚁在书签上早锻炼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师:这三只蚂蚁锻炼的路线有什么不同?
生:1号蚂蚁是在书签上跑的,2号蚂蚁和3号蚂蚁是沿着书签的边跑的。
师:对呀,沿着书签的边跑,也可以说沿着书签的“边线”跑。(板书:边线)
师:继续观察,2号蚂蚁和3号蚂蚁都是沿着书签的边线跑,它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
生:2号蚂蚁只跑了大半圈,3号蚂蚁跑了一圈。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2号蚂蚁没有跑完边线,而3号蚂蚁跑完了这一圈边线。一圈也就是“一周”。(板书:一周)
教师揭示:像这样,书签一周边线的长(板书:长),我们称为书签的周长(板书:周长)。在图中,书签上这条黑色边线的长,就是这张书签的周长(多媒体显示书签的边线并闪动)。
【教学片段二】
师:这儿还有两张书签,谁能指一指这两张书签的边线?(指名一个学生指一指心形书签)
师:跟大家说说,你准备从哪儿开始指?
生:(指书签边线上的某一点)我准备从这儿开始指。
师:老师来帮你做个记号!
(教师在学生指的地方用笔做个记号,学生指书签的边线:从做记号的地方开始,沿着边线指了一周)
师:他指得好吗?(好!)能不能说说好在哪儿?
生1:他指的时候是沿着书签的边线指的!
生2:他从做记号的地方开始指,最后又回到了那里,正好指了一周。
师:还有谁也会像他一样来指一指这张长方形书签的边线?
(学生指长方形书签的边线)
师:刚才他们所指的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度,其实就是——书签的周长!
【教学片段三】
师(出示数学书):这是大家经常使用的数学书,谁来说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生:数学书封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师(指学生的课桌):这是我们的课桌,你能指一指课桌面的边线并说说课桌面的周长吗?
(学生完成后再次组织交流)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漂亮的积木。这是积木的黄色面,谁来指一指这个面的边线?
(指名一个学生指一指黄色面的边线)
生(在教师引导下):这个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这个黄色面的周长。
师:这个红色面的边线谁来指?(指名一个学生指一指红色面的边线)
生(在教师引导下):红色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
师(转动积木):积木上的每个面都有周长,所以说周长时要说清是这个积木哪个面的周长。
教学内容相同,自己所教的两个班学生水平也相当,但不论是课堂气氛、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达成,还是学生思维的发展,又或是师生及生生互动的活跃程度,第二次的课堂教学都让笔者十分满意。反思教学改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