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组块教学的运用
【摘要】组块教学是一种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的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它通过将相关的信息组织成有机的组块,便于学生地理解和记忆。组块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文本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组块教学阅读教学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任务群时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将小学语文的课程内容以任务群的方式去呈现,必然逃不开课程内容的重组,这与薛法根老师的组块教学理念不谋而合。薛法根老师指出,组块教学就是以言语交际功能为主线,将散乱的教学内容整合成有序的实践版块,促进学生言语智能的充分生长。在组块教学中,教师要将知识内容进行分析和组织,确定关键概念和重要的组块,通过清晰的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每个组块的含义、特点和应用。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帮助他们掌握每个组块内容,最后整体总结复习,让学生能够将各个组块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以说,语文教育就是言语智慧的教育。小学语文中的阅读教学让学生的言语能力在语文学习的言语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重组、生成,从而获得言语智慧。组块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文本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一、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
许多教师对阅读教学进行过各种尝试,但似乎都不得法。阅读方式的单一,阅读题材的局限性,阅读方式的老旧等,不仅影响了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积累,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阅读目标的达成模棱两可。
二、组块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重组词段,板块识记
组块是一种认知单元,它由多个相关的信息单元组成,并且在大脑中存储为一个整体。组块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将复杂的知识重组后,划分为组块,便于学生记忆理解,接着逐步引导学生将这些组块组合起来形成更完整的知识结构。
语文学习首先就是记忆力和语言积累的学习。美国心理学家乔治·米勒提出:短时记忆容量为7个组块,即7个记忆单位,并在5~9之间波动。也就是说短时记忆是以组块为单位,而且它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在7个组块以内,人更容易记住。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小组块,即避免教学内容碎片化,应将小组块归类重组为大组块,以此来减少组块数量,增大记忆容量。
识记教学贯穿于我们的语文课堂,是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想要提高学生识记能力,可以借助词串的形式来开展阅读教学。如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的《父亲、树林和鸟》,出现了这样的句子“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对于学生来说,正确、流利地朗读、识记和理解都有一定地难度。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其分解成一个板块“父亲/兀立的父亲/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引导学生从易到难,逐步地去朗读识记、理解。
在这样的板块中,学生对于朗读重音的确定和转移有了切身的体会。如“兀立的父亲”重音在于“兀立”;“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重音则到了“像树一般”上,“兀立”成为次重音;“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重音则到了“凝神静气”上,“像树一般”“兀立”则成了次重音。重音的转移,使学生朗读时停顿,语音语调都发生了变化,朗读时自然而然就做到了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了。短语中“父亲”此时的形象也随着一层一层的朗读在学生的脑海里逐渐鲜明起来。
除了词串可以组块,句子、段落皆可以变成更大的组块。如在很多阅读教学中,老师都要fjTjMqV9Hk5rJbVVjDzI7A==求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学生在复述时,常常只能说个大概,对于一些关键信息总是丢三落四,这样的复述对于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并没有很大的帮助。如果老师在教学时能对内容进行重组,将关键信息作为线索,学生复述起来便能更加连贯准确了。统编版语文教材中也体现了这一点,如二年级下册中《小马过河》一课的课后第二题里给了这样的词语板块:
(1)马棚愿意磨坊
(2)驮挡住为难
(3)突然拦住吃惊
(4)难为情动脑筋小心
这组词中第一组是故事的起因,第二、三组是故事的经过,第四组是故事的结果。以根据起因、经过、结果排列的词组作为线索,学生复述起来便简单多了。
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去引导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提炼、归类这样的词语组块,那么学生就是学会了如何去寻找文本中的关键信息,也就是学会了主动阅读。
(二)组块联系,形成期待
薛法根老师曾指出,学生具有自身的阅读经验结构(阅读经验组块),他们会主动地运用已有的阅读经验去解读新的言语作品,对作品抱有一种预期和猜测。而每个好的言语作品都具有独特的结构(文章结构组块),对学生产生阅读召唤,唤起学生原有的阅读经验。组块教学就是将学生的阅读经验结构和文本的阅读召唤结构联系起来,形成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期待,推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