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
4.7美丽的化学变化
核心概念:
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2.3物质变化的特征--①知道有些物体发生了变化,如纸燃烧、铁生锈等,构成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改变。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知道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物质,既能创造生活价值(如色彩、材料),也可能带来环境问题
2.理解化学变化的“美丽”既体现在现象(颜色、形态),也体现在应用价值。
科学思维:
1.通过对比实验与案例分析,培养“证据推理”能力
2.辩证看待化学变化的利弊,形成可持续发展观。
探究实践:
1.规范操作紫甘蓝变色实验,记录并分析现象
2.设计环保材料解决方案,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态度责任:
1.感受化学变化对生活的贡献,激发科学探索兴趣
2.树立环保意识,践行绿色生活理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实验观察化学变化的特征,理解其对生活与环境的双重影响
难点:
辩证分析塑料瓶“便利性”与“污染性”的矛盾,提出可操作性解决方案。
教学教具和学具:
实验材料:紫甘蓝叶片、白醋、清水、玻璃片、塑料瓶碎片、树叶、电子显微镜、玉米塑料样品
图文资料:教材三张图片打印稿、塑料降解时间对比图、清洁能源案例视频
记录工具:实验记录表(含颜色渐变卡)、环保材料设计海报模板
教学过程:
(一)聚焦环节(4分钟)??
1.课堂引入:
情境创设:播放动态视频(烟花绽放、面包发酵、树叶变色),提问:“这些变化中,哪些产生了新物质?美在哪里?”
2.过渡语:“就像视频中绚丽的烟花,化学变化不仅能创造新物质,还能带来视觉与生活的双重美好。今天,我们就从一张神秘的图片开始探索!”(展示教材图1)
3.问题驱动:
“图1中的文字提到‘化学变化本身也可以很美丽’,你见过哪些类似的美丽变化?”(学生举例:铁生锈的纹路、蜡烛燃烧的火苗)
4.“如果化学变化只能产生有用的物质,但没有任何颜色或形态变化,世界会失去哪些美好?”(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变化的“艺术性”)
5.引出课题:板书课题:美丽的化学变化
6.过渡语:“化学变化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它又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用实验揭开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视觉冲击和生活实例,激活前认知,明确“美丽”的双重内涵(现象美与实用美),为探索环节铺垫。
(二)探索环节(预设20分钟)
活动一:紫甘蓝变色实验(现象观察)
1.实验前预测??
教师示范:
举起紫甘蓝叶片,用投影放大教材图2中的实验步骤,提问:
“观察图2,为什么实验要求用玻璃片压住叶片?如果不压,可能影响什么?”
(引导学生关注实验设计的严谨性)
2.实物演示:将一片紫甘蓝浸入清水,轻压玻璃片,提问:
“猜猜浸泡5分钟后,清水中的叶片颜色会变化吗?白醋中的会怎样?”
3.学生操作:每组领取材料,按教材图2步骤剪下叶片,标记A(白醋)、B(清水)。
填写预测栏:“我认为A会变成___色,因为___;B会___,因为___。”
4.实验中观察(5分钟)??
教师巡视指导:
重点组指导:“用镊子翻动叶片,观察背面颜色变化是否更明显?”(呼应教材图2对比图)
意外处理:若某组误将叶片全部浸入白醋,提问:
“现在只有A组数据,实验结果还可靠吗?如何改进?”(渗透控制变量思想)
(预设:学生记录:用渐变卡对比颜色,描述变化细节(如“A组边缘先变粉红,中心渐变”))。
记录伴随现象(白醋中产生气泡,清水无变化)。
5..实验后结论(4分钟)??
小组汇报:投影某组记录表,对比教材图2结果,提问:
“教材图2中第5组显示叶片背面颜色更深,你们的实验结果是否一致?为什么?”?6.教师追问:
“仅凭颜色变化能否断定是化学变化?还需要什么证据?”(引出气泡作为新物质生成的证据)
7.“如果改用柠檬汁或肥皂水,预测颜色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迁移酸碱指示剂)
(设计意图:通过紫甘蓝变色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严谨态度,理解酸碱指示剂原理,渗透控制变量思想。)
活动二:化学应用案例分析(价值探究)
特性探究??
教师演示:
用碘伏擦拭化学纤维毛巾,提问:
“为什么颜色不褪?如果用棉布会怎样?”(学生操作棉布褪色实验,记录差异)
2.挤压矿泉水瓶,提问:
“PET材质的瓶子轻便耐压,如果是玻璃瓶,携带时会有什么问题?”
3.学生操作:用放大镜观察药片表面结晶(化学合成特征),对比过期药片颜色变化。
4.测试矿泉水瓶承重(装满水后悬挂500g重物,观察是否变形)。
5.矛盾辩论(3分钟)??
教师设境??:
“某公司想生产100%可降解塑料瓶,但成本是普通瓶的3倍。如果你是经理,会支持吗?”
6.学生辩论??:
正方:“环保是未来趋势,高成本可通过政府补贴解决!”
反方:“价格太高消费者不买账,应先改进技术降低成本!”
教师引导:“如何用化学变化解决这个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