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x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第6课时《古代生物的多样性》
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第6课时《古代生物的多样性》
教材分析
本课旨在通过介绍古生物化石及其研究,让学生认识到远古时期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理解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化石推测古代生物的生活环境和亲缘关系。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古生物和化石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可能缺乏系统的了解和深入的认识。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初步了解古生物化石的基本概念、研究意义及制作化石模型的方法。
核心素养分析
科学观念:理解化石是记录地球生物历史的重要证据,认识到古代生物的多样性。
科学思维:运用比较和推理的方法,根据化石信息推测古代生物的生活环境和亲缘关系。
探究实践:通过制作化石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态度责任:激发学生对自然历史的兴趣,培养尊重科学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化石的概念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认识古代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化石信息推测古代生物的生活环境和亲缘关系。
教具准备
古生物化石图片、猛犸象骨骼化石模型、橡皮泥、植物叶、鱼骨或贝壳等制作化石模型的材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古生物化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化石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能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思考并讨论化石的形成和意义。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本课主题。
二、讲授新课
(一)聚焦
教师活动: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即理解化石的概念、研究意义及古代生物的多样性。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明确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方向,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探索
1.收集恐龙化石资料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收集恐龙化石的资料,以一种恐龙为例,说明它与现在哪种动物相似。
学生活动:分组收集资料,讨论并分享。
设计意图:培养资料收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理解恐龙与现代动物的亲缘关系。
2.观察猛犸象骨骼化石
教师活动:展示猛犸象骨骼化石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与现在的大象进行比较,推测猛犸象当时的生活环境。
学生活动:观察模型,比较并讨论,推测猛犸象的生活环境。
设计意图:培养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理解化石在推测古代生物生活环境中的作用。
3.观察更多古生物化石
教师活动:提供多种古生物化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推测它们可能是什么生物。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小组讨论并分享推测结果。
设计意图:拓展知识面,加深对古生物多样性的理解。
(三)研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我们认识了哪些古生物?
2.研究古生物化石有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问题,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表达能力和分享精神。
(四)拓展
制作生物化石模型
步骤:
1.将橡皮泥压平。
2.把植物叶、鱼骨或贝壳等放在橡皮泥上,压进去留下印迹后取出。
3.把留有印迹的橡皮泥模型晾干。
教师活动:演示制作化石模型的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制作。
学生活动:分组制作化石模型,展示并分享自己的作品。
设计意图:培养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加深对化石概念的理解。
三、课堂练习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本课所学内容。
四、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强调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及古代生物的多样性。
学生活动:回顾本课所学,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板书设计
古代生物的多样性
一、化石的概念及形成
二、探索古生物化石
1.恐龙化石与现代动物的亲缘关系
2.猛犸象骨骼化石与大象的比较
3.观察更多古生物化石
三、研讨
1.认识的古生物
2.研究古生物化石的意义
四、拓展
制作生物化石模型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实物展示、资料收集和动手制作等活动,学生对化石的概念、研究意义及古代生物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制作化石模型时可能遇到操作上的困难,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此外,对于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和最新进展介绍不够深入。
教学建议:在后续教学中,可以加强化石模型制作的指导,提供更多的制作材料和工具。同时,可以引入更多关于化石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此外,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或展示活动,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