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四类设计赋予作业活力
【摘要】在“双减”政策推动下,教师更应该不断加强学生作业设计、布置、批改、反馈等环节的专业研究,创设形式类型多样的作业,保护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个性化地学习,让学生在实践感受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升学习的效率,并逐渐把语文学习拓展到社会、自然界和其他学科等,从而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作业设计实践性融合性合作化语文素养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业也是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学生来说,作业不仅仅要起到检验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所学知识的作用,更应该起到幫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作用。作为教师,还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个性化地学习,让学生在实践感受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升学习的效率,并逐渐把语文学习拓展到其他学科和社会、自然界等,从而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下是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的针对学生特点的四种类型的语文作业设计。
一、以表达为主的“言语实践性”作业
“言语实践性”作业是基于母语学习的独特性提出的,是语文课程的本质规定性所要求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实践需要关联学生生活,所以我们要设计和实施真实性的或拟真性的言语实践任务。特别在低年级,“双减”政策提出低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那该怎么在课后有效推进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这就需要借助以表达为主的“言语实践性”作业。
(一)故事会
在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喜欢听故事,喜欢讲故事。教师每天可以编一些围绕学生在校生活的故事,讲给他们听。晚上回去后的作业就可以是做“复读机”,把故事讲给大人听;做“小画家”,画画这个好玩的故事。学生也可以在班级里讲讲自己家发生的好玩的故事。这种个性化的作业,使学生的表达融入家庭、融入班级,在实践中锻炼了表达能力,激发了他们主动去观察生活。
(二)分享会
在素质教育下,学生全面发展,他们渐渐有了感兴趣的领域并有了一些自己的研究,因而也有了表达的需求。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开展学生的专题分享会。
如有的学生是“军事迷”,特别喜欢研究坦克,教师就可以给他开一个专题分享会,让他讲讲自己的研究,还可以像教师上课一样,向听讲的学生提问。有的学生是“编发达人”,教师就可以给她一个展现的机会,去教班里的女生编头发。每天课前的“五分钟新闻”,也是鼓励学生勇于表达的机会。每周的“读书会”,则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思考,鼓励学生在感悟优秀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这些指向表达的个性化作业,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给了学生更多探索的空间,让语文作业焕发出非凡的魅力。
(三)朗诵会
朗诵是语文教学中一种既有益于学生积累知识,又能有效提高其语文能力的语文学习路径。参加朗诵会这种真实的言语实践任务,学生能身体力行地认识到语文的价值和意义。准备朗诵内容,选择朗诵时的服装,进行反复练习,直到登台朗诵,这种美好体验会进一步吸引学生投入语文学习中,这种成就感也会激励学生不断成长。
二、以实践为主的趣味性作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教师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并开发有趣的实践性语文作业,以达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写作感悟的目的。
(一)养一养
学生通过养豆子,观察豆子发芽写观察日记,是语文作业中常见的一项,其本身就是一件能增加学生感性认知,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的作业。但这项作业一般以文字呈现为主。在实践中,不妨多利用一下互联网,推荐学生使用美篇应用程序编辑观察日记,利用微信朋友圈展示“豆子发芽”过程照片,让观察有趣味,也让观察能有更好的持续性,写出来的观察日记也更具个性化。
(二)做一做
开展“做美食”的实践性活动,可不只是能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构思菜谱、查阅资料、确定菜谱、购买食材,只是“做美食”的前几步,就已是一个个个性化、开放性的实践体验,增加了学生与社会的互动交流,提升了自己的见识。开始“做美食”了,做美食的步骤、做美食的体验、品美食的感受……有的学生品出了劳动的成就感,有的学生悟出了父母的辛苦,有的学生尝出了“来之不易”的幸福感。有了收获,再及时指导学生把过程写下来。由于学生用心去做、用情去写,所以一篇篇都是真实感人的。
三、以学科融合为主的创意性作业
当语文作业巧妙地与其他学科融合,便会脱离单调乏味,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