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趣共生:单元主题作业的设计和实施
【摘要】目前不少作业的设计常常局限于“有主题无序列”“有内容无结构”式的零敲碎打。通过数年的实践研究,我们团队整体设计了单元视域下的单元主题作业,根据学生整体认知水平的评估和单元教学内容的聚类要素,对作业进行跨课时、跨单元、跨年级通盘整体架构,形成各年级的作业联结,丰富作业设计类型,优化作业实施策略,从关注学习节点到关注整个作业链条,使单元主题作业能够持续发力,推动课程的整体设计。
【关键词】单元主题作业整体序列设计类型策略设计
随着单元整体教学在课堂中的实施,整体化、结构化的思维持续推动了教学的发展。一课一练、内容封闭、目标单一的“应试型”作业,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探索学习、整体学习的需求。我们结合单元整体教学研究,探索如何基于单元核心概念,串联单元学习内容,以终为始设计“单元主题作业”,智趣共生,满足学生整体性学习的需求。
一、什么是“单元主题作业”
“单元主题作业”是指基于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概念设计的主题作业,以1~2个“主题”多向联结单元学习内容,带动整体单元学习,帮助学生打通数学单元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世界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促进学习的联系性、整体化、结构化。设计和研制“单元主题作业”时,教师要关注以下基本的设计原则,以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
一是融合性构建,变单向性为多维度。要优化作业结构,将分课时、分单元、分学科割裂的知识进行整合,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地设计作业,揭示单元内、单元间知识的纵横关系,形成对散点知识的整体链接,对作业链条进行整合化构建。
二是开放性选择,改全封闭为半开放。根据设计原则和设计要素,整体设计适合不同单元的主题作业,突破课时限制,开放作业资源和作业方式,做到作业内容可选择、作业方式可组合。
三是自动化嵌入,从强推荐到自建設。改变教师设计、教师布置的自上而下的作业生成系统,更迭作业的设计主体和推送方式,从内打开、自下而上,引导学生参与作业的设计、发布、实施、评价的全过程。
二、构建单元主题作业的整体序列
目前不少的单元作业的设计常常局限于“有主题无序列”“有内容无结构”式的零敲碎打,需要跨年级通盘整体架构,形成各年级的作业联结,从关注学习节点到关注整个作业链条,使各单元作业能够持续发力,推动课程的整体设计。单元主题作业整体框架的构建,需要从高站位的顶层架构、整体系统而周密的设计视角,对作业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布局:基于学科大概念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配合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从定点学科核心到串联各学段内容,再到系统集结资源,最后形成作业的整体链条,实现学科逻辑和学习逻辑的有效统一。
设计单元主题作业,要把学段、学年、学期、单元、课时整个作业体系打通,通过系列化、系统性、连贯化的作业架构,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从一项作业走向作业系统。以“数学眼,中国心”的单元主题作业为例,我们基于“数据分析”的学科主题,为一至六年级学生设计了适合不同学段要求的单元主题作业,将多个单元的学习内容串联到主题学习任务中,形成一个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作业序列,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发展能力,提升素养。(见表1)
整个作业体系突出以数学的眼光解读红色中国,通过大任务的驱动、学习支架的助力,引导学生记录时代的风云,书写变化的足迹,致敬不朽的历史,凸显了数据分析的应用价值。不同学段的学生选择了数说“中国革命史”“中国高铁史”“中国的高等教育史”“中国移动通信史”等角度,从一开始的一筹莫展到慢慢厘清思路、收集信息、数据分析、美化表达,不仅运用了学过的数学知识,还掌握了使用数据图表的方法,更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对祖国的发展有了直观的认识。
三、丰富单元主题作业的设计类型
不同时间节点的单元主题作业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价值。在单元学习开启前的作业,可以诊断学生的原有经验,积聚单元学习的心智储备;在单元学习过程中的作业,可以突破单元学习的重难点,增加学生的自主体验;在单元学习结束后的作业,可以引导学生整理、反思单元学习策略,生成个体的学习体验。根据不同的时间节点,可以设计各种不同类型的单元主题作业——操作式、探索式、阅读式、整理式、项目式等,整体构成闭环,促进学生的学习力不断递进提升。(见表2)
(一)“操作式”单元主题作业
适用场景:在单元开启前或结束后,通过眼动、手动、口动、脑动等操作活动进行多重体验,积累必要的、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设计特点:设计好的任务驱动,经历运用工具或实物进行“操作—记录—讨论—结论”等活动。教师可以把操作内容和层次重新组合,进行必要的活动分解,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有挑战性的操作体验。
设计样例: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单元作业——立体破坏王
用家里的蔬菜做出圆柱、圆锥、长方体、正方体等各种立体图形,进行横切、竖切、斜切,看看截面会有什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