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家排好队》教学设计
项目
内容
教材分析
《第16课大家排好队》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聚焦于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而排队作为一种基础且常见的文明行为,对学生的成长与社会交往意义重大。教材借助丰富多样的图片、生动有趣的故事以及贴近生活的场景,直观呈现了排队在不同场合的必要性,如学校课间打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在超市结账等场景。通过对比排队与不排队的情况,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排队能够带来秩序与高效,而不排队则可能导致混乱、争吵甚至危险。同时,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排队的正确方法与规则,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排队行为提供具体指导。本课与本单元其他课程紧密相连,共同为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与规则意识奠定基础,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学会尊重他人、遵守公共秩序,进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正处于行为习惯养成与规则意识建立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幼儿园虽有过一些排队经历,但对排队的意义和重要性缺乏深入理解,排队时容易出现推挤、插队、随意讲话等现象。此阶段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活泼好动的特点,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自律能力较弱。然而,他们的模仿能力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若采用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排队观念,并在实践中养成自觉排队的良好习惯。
课标目标
1.道德认知:明确排队是文明行为,知晓在校园、公共场所等不同场景下均需排队;理解排队能保障安全、提高效率、体现公平,是尊重他人与遵守规则的表现。
2.道德情感:认同排队行为,对自觉排队的人产生赞赏之情,对不排队导致的不良行为感到不满;愿意在生活中主动排队,树立维护公共秩序的责任感。
3.道德行为:熟练掌握排队的正确方法,如按先后顺序排队、保持适当间距、不插队、不推挤等;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无论是校内活动还是校外出行,都能自觉主动地排队,形成稳定的排队习惯,并能提醒他人遵守排队规则。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使学生深刻认识排队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实例与体验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排队对保障安全、提高效率、维护公平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在不同场景下正确排队,掌握排队的基本规则与方法,并能在简单情境中实际运用。
2.教学难点:将排队意识转化为学生的日常自觉行为,克服学生好动、自律性差的特点,让学生在没有教师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始终如一地遵守排队规则;培养学生在复杂情境中灵活运用排队规则的能力,如面对插队、加塞等不文明行为时,能采取恰当方式维护排队秩序。
教学法
1.直观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实物演示等手段,展示排队与不排队的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排队的重要性与不排队的不良后果,增强教学的形象性与感染力。
2.故事教学法:讲述富有教育意义的排队故事,如《小熊排队》《小兔子乖乖排队》等,引发学生思考,以故事中的角色为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排队观念。
3.情境模拟法:创设多样化的生活情境,如模拟学校食堂打饭、公交车站乘车、游乐场游玩等场景,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进行排队实践,亲身体验排队的过程,巩固排队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围绕排队相关话题展开讨论,如“为什么要排队”“不排队会有什么后果”“在排队时遇到插队的人该怎么办”等,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深化对排队知识的理解。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收集包含排队场景的图片、动画视频、相关故事视频等资料,制作成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
2.道具:准备模拟排队场景所需的道具,如模拟公交车的模型、排队指示牌、食堂餐具模型、游乐场门票等。
3.奖励物品:准备一些小贴纸、卡通书签、小红花等,用于奖励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表现优秀的学生。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小朋友们在游乐场混乱拥挤,争抢玩滑梯,导致有人摔倒哭泣的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小朋友们,刚刚视频里发生了什么?你们觉得这样的场景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视频,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描述视频中的混乱场景,并表达自己认为不好的原因,如容易摔倒受伤、大家都玩不好等。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贴近学生生活的视频,创设生动直观的问题情境,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对不排队现象的关注与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自然引出本节课“大家排好队”的主题。
2.认识排队的重要性(10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两组对比图片,一组是同学们在学校食堂有序排队打饭,每个人都能快速打到饭菜,脸上洋溢着笑容;另一组是在食堂打饭时没有排队,大家挤作一团,饭菜洒落一地,同学们互相争吵。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问:“从这两组图片中,你们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