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不乱扔》教学设计
项目
内容
教材分析
《我们不乱扔》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讲文明”中的重要一课。教材通过呈现美丽整洁与垃圾遍地的环境对比图,以及小朋友正确与错误处理垃圾的行为示例,直观且生动地让学生感受乱扔垃圾的危害和保持环境整洁的重要性。内容紧密关联学生日常生活,如校园、公园、街道等场景中的垃圾问题,为培养学生文明素养与环保意识提供了切实可用的素材,助力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易于理解与接受。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周遭环境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环境卫生认知,能初步区分干净与脏乱环境。然而,他们对乱扔垃圾危害认识较浅,在日常生活中,受年龄特点和行为习惯影响,易出现乱扔垃圾行为。此阶段学生模仿能力与可塑性强,形象思维占主导,生动有趣、直观具体的教学方式能有效激发他们养成良好习惯的积极性。
课标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清晰了解乱扔垃圾对环境、健康、生活等多方面危害,熟练掌握常见垃圾正确分类与处理方法,如能准确区分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并正确投放。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图片、视频,讨论交流,参与垃圾分类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能力,增强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提升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环境、保护环境情感,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正确环保观念,在内心认同并自觉践行不乱扔垃圾行为,积极主动维护环境整洁。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深刻认识乱扔垃圾在污染环境、传播疾病、影响生活品质等方面的危害,促使学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熟练掌握垃圾分类标准和正确处理垃圾方法,包括不同类型垃圾桶标识认知和常见垃圾准确归类。
2.教学难点:实现学生从知道不乱扔垃圾到在日常生活各场景中自觉、长期坚持不乱扔垃圾的行为转变,克服偶尔出现的随意性;培养学生在家庭、学校、公共场所等不同环境下,始终保持不乱扔垃圾的行为习惯,将环保行为内化为自身稳定的行为准则。
教学法
1.直观教学法:展示乱扔垃圾致环境污染(如垃圾堆积的河流、臭气熏天的垃圾场)和整洁优美环境(如风景秀丽的公园、干净整洁的校园)的图片、视频,让学生直观对比,强烈感受不同环境差异,形成对乱扔垃圾危害与保持整洁重要性的深刻认知。
2.故事教学法:讲述“小熊的环保行动”(小熊从乱扔垃圾到在小伙伴影响下改正,使森林变整洁)等故事,以生动情节吸引学生,引导其从故事中领悟不乱扔垃圾、保护环境道理,激发情感共鸣。
3.实践活动法:组织垃圾分类小游戏(如“垃圾回家”,学生将垃圾卡片投进对应垃圾桶模型)、校园垃圾清理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熟悉垃圾分类方法,增强环保行动能力,体会环保实际意义。
4.小组讨论法:围绕“生活中乱扔垃圾现象及解决办法”“家庭如何做好垃圾分类”等话题,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在交流中分享经验、互相启发,培养思维能力与合作精神,共同探讨环保方法。
5.榜样示范法:教师以身作则,在校园中主动捡起垃圾、正确分类投放;表扬班级中环保行为优秀学生,展示其环保行动照片或视频,为其他学生树立身边榜样,引导学生模仿学习。
教学准备
1.收集乱扔垃圾危害、正确处理垃圾方法、美丽与脏乱环境对比的高清图片、趣味动画视频。
2.制作包含教学内容、互动环节、练习题的精美教学课件。
3.准备不同颜色、标识的垃圾桶模型(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写有常见垃圾名称(废纸、电池、苹果核、用过纸巾等)的卡片,用于垃圾分类游戏。
4.为校园垃圾清理活动准备手套、垃圾袋等工具。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风景如画的森林中动物快乐生活的视频,接着播放同一森林垃圾堆积、动物失去家园的视频。
师生互动: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两个视频中的森林,你们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分享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鲜明对比视频,强烈冲击学生视觉与情感,直观感受整洁与脏乱环境差异,激发学生对乱扔垃圾问题的思考,自然引出课题。
2.认识乱扔垃圾的危害(10分钟):
展示河流被垃圾污染变黑发臭、公园里垃圾遍地游客稀少、街道上垃圾滋生蚊虫的图片。
师生互动:教师问“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们心里是什么滋味?觉得这些垃圾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哪些不好的影响?”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想法,同桌间先交流,再全班分享。
设计意图:借助直观图片,让学生清晰看到乱扔垃圾对环境、生活的破坏,引发反思,培养观察力与分析问题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3.学习不乱扔垃圾的重要性(10分钟):讲述“环保小卫士”故事:一群小朋友看到小区垃圾多,主动组织清理,之后小区环境变好,居民更开心。
师生互动:故事讲完,教师提问“小朋友们,听完故事,你们觉得不乱扔垃圾对我们自己、对小区居民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