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我们小点儿声》教学设计
项目
内容
教材分析
《我们小点儿声》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讲文明”中的一课。本课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不同场合保持安静、小声说话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与文明素养。教材以生动形象的图片和简洁明了的文字,呈现了图书馆、教室等场所大声喧哗产生的不良影响,以及小声说话、保持安静所带来的积极效果。同时,精心设置了一系列活动与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在不同场合如何做到小点儿声。教材内容主要涵盖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教室里面有点吵”,通过展示教室中嘈杂的声音场景,让学生直观地意识到大声喧哗会对学习以及他人造成干扰;第二部分“做个小小‘调音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降低噪音的方法,学会根据不同场合灵活调整自己声音的大小;第三部分“这里也要小点儿声”,将范围拓展到校园内的其他场所和各类公共场所,使学生清晰地明白在更多地方都需要保持安静。教材具有显著特点,它高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场景切入,极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并且,教材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踏入小学,对学校生活充满了好奇与兴奋之情。在课堂上和课间活动时,他们往往表现得较为活跃,容易出现大声喧哗的情况。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教师持续地引导与提醒。与此同时,他们对于公共场合的行为规范认知不足,亟待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培育文明意识。在认知层面,学生对声音的大小及其影响虽有一定的感受,但尚未能系统地认识到小点儿声的重要性。在情感方面,当被提醒小点儿声时,学生可能会产生不自在的感觉,这就需要教师巧妙引导,让他们理解这是一种文明的行为表现。在行为上,学生迫切需要具体的方法指导,以学会小点儿声,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课标目标
1.道德品质:全力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感受的优良品德,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牢固的文明意识。
2.心理健康:助力学生学会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显著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有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3.法治观念:让学生清晰了解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是一项基本的行为规范,着重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
4.国家认同:通过介绍一些文明传统和习惯,精心培养学生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5.社会参与:积极鼓励学生踊跃参与校园和社会的文明建设,大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促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在不同场合小点儿声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熟练学会在不同场合灵活调整自己的声音大小,逐步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教学难点:
1.切实帮助学生将小点儿声的意识切实转化为实际行动,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巧妙处理好学生活泼好动与保持安静之间的平衡关系,让学生在恰当的时候能够自觉保持安静。
教学法
1.直观教学法:借助图片、视频等直观素材,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大声喧哗和小点儿声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2.故事教学法:生动讲述与小点儿声相关的故事,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深刻领悟道理。
3.讨论教学法:精心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经验,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进行练习,比如在教室、图书馆等场所模拟小点儿声的行为,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游戏教学法:设计一些与小点儿声相关的趣味游戏,如“声音接力赛”等,让学生在游戏中真切体验小点儿声的乐趣,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教学准备
1.广泛收集与小点儿声相关的丰富图片、精彩视频资料。
2.精心准备一些小奖品,用于奖励在课堂上表现优秀的学生。
3.认真制作教学课件,提升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教师播放一段嘈杂的声音(如菜市场的喧闹声)和一段安静的声音(如轻柔的鸟鸣声),让学生对比感受。
教师引导:“同学们,竖起小耳朵,仔细听听这两段声音,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呀?”
学生反应:学生们可能会兴奋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说嘈杂的声音让人烦躁,安静的声音让人舒服。
2.引导学生回答,引出课题《我们小点儿声》。
设计意图:通过鲜明的声音对比导入新课,能够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直观地感受安静的重要性,顺利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认识大声喧哗的不良影响(10分钟)1.展示一些教室中大声喧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这样的行为有什么不好。教师引导:“大家看看这些图片,教室里的同学们在大声喧哗,你们觉得这样好吗?会有什么问题呢?”
学生反应:学生们可能会指出这样会听不清老师讲课,影响自己学习,也会打扰到其他同学。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