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9作息有规律》教学设计
项目
内容
教材分析
《9作息有规律》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养成良好习惯”中的重要一课。本单元聚焦于引导刚步入小学的学生养成良好生活、学习与行为习惯,为学习成长筑牢根基,而本课在其中意义重大,直接关联学生能否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构建良好时间观念与生活秩序。教材内容紧密贴合一年级学生日常生活,以生动画面与简洁语言呈现,易引发学生共鸣与兴趣。主要由“几点了”“合理安排时间”“我能做到”三个板块构成。“几点了”板块借助展示不同时钟画面,引领学生认识时间,了解时钟基本构造与认读方法,为建立时间观念奠基,使其初步感知时间流逝与重要性;“合理安排时间”板块以小学生日常场景为例,如起床、上学、做作业、睡觉等,促使学生思考如何合理规划一天,学会制定简单作息时间表,助力培养规划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我能做到”板块通过展示良好作息习惯图片,如按时起床、早睡早起、认真完成作业等,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作息好习惯,还设置互动问题,引导学生反思行为,增强自我约束能力。教材不仅重视知识传授,更强调实践,通过各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感悟,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踏入小学,对学校生活满怀好奇与期待。幼儿园阶段虽可能已有一定作息规律,但进入小学后,因学习任务与生活环境改变,易出现作息不规律状况。此年龄段学生模仿能力与可塑性强,但自我管理能力欠佳,亟需教师与家长引导协助。他们对时间概念理解尚不深入,需要借助直观形象的方式来认识时间、建立时间观念。在习惯养成方面,虽有一定生活经验,但自觉性和坚持性不足,需要通过有趣且具引导性的教学活动,帮助他们认识到作息规律的重要性,并逐步养成良好作息习惯
课标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时钟,明晰时钟基本构造与认读方法,能准确读出整时与半时;知晓不同时间段适宜开展的活动,学会合理规划一天;掌握部分养成良好作息习惯的方法,如早睡早起、按时就餐、认真完成作业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由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培育学生观察、表达与合作能力;通过制定作息时间表的实践活动,锻炼学生规划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反思自身行为,提升学生自我约束与自我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珍惜时间意识,体悟时间宝贵;助力学生养成作息有规律的好习惯,提升生活质量;培育学生自律精神与责任感,为后续学习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时钟,熟练掌握时钟认读方法;学会合理规划一天,制定简单作息时间表;养成作息有规律的好习惯。
2.教学难点:理解时间概念,深刻认识时间宝贵;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促使其持之以恒养成良好作息习惯
教学法
1.直观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时钟模型等直观教具,让学生直观了解作息有规律的重要性、时钟构造及认读方法等,增强教学直观性与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如探讨不同时间段适宜做的事、交流自身作息习惯等,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之间交流合作,培养思维能力与合作意识。
3.实践法:安排学生制作时钟、制定作息时间表,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情境,如“小熊的一天”“小明的作息时间表”等,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思考,增强学习兴趣与代入感。
5.问题引导法:提出一系列问题,如“时钟上数字代表什么?”“你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涵盖时钟、作息规律图表、动画故事、不同作息场景图片等)、时钟模型、作息时间表模板、奖励贴纸、小奖品(如卡通书签、小印章等)。
2.学生准备:彩笔、画纸,预习课本内容,思考自身每日作息时间安排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活动:播放欢快儿歌《上学歌》,邀请学生跟着一起唱。歌曲结束后提问:“同学们,你们每天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呢?”引导学生回答自己的作息时间。
学生活动:跟唱儿歌,积极回答教师关于自身作息时间的问题。
设计意图:借欢快儿歌营造轻松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自身作息时间,为后续教学内容铺垫。
2.认识时间(10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时钟模型,提问学生是否见过时钟,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时钟并说一说上面有什么。讲解时钟上有12个数字,分别代表不同时间,还有三根指针,最短的是时针,最长的是秒针,中间的是分针,时针走一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格是1分钟,秒针走一格是1秒钟。随后出示时钟模型,指针指向8时,问学生这是几时,讲解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接着依次出示指针指向3时、6时、9时等时钟模型,让学生认读整时。之后再出示指针指向8时30分的时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