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的方式,演绎“减负提质”“童心圆”
【摘要】课堂教学的效率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在“双减”政策全面推进之际,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做到“减负提质”呢?为明晰课堂教学方向,达到“有效教学,提质增效”的目的,教师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着重分析教材,以学生的视角创造性使用教材,以学生发展的眼光设计教学过程,以学生适宜的方式有效展开教学,来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力成长,共同演绎“减负提质”“童心圆”。
【关键词】儿童方式“减负提质”高效课堂
在“双减”政策全面推进之际,教师在课堂上应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从而达到“减负提质”的目的呢?本文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平移和旋转”同题异构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以学生的方式演绎“减负提质”“童心圆”的高效数学课堂。
一、从学生的经验入手着重分析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在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学生经验对教材内容进行着重分析,追寻前后知识脉络结构,从而真正了解学情,准确地把握教学重难点,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一)从教材出发,寻找教材设定目标的起点和终点
“平移和旋转”是物体或图形在空间变换位置的方式,认识平移和旋转对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有重要的作用。苏教版教材安排了两次平移和旋转内容,第一次安排在三年级上册,第二次安排在四年级下册。本单元是第一次教学内容,其主要教学目标是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感知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特点。这一单元的学习也是为四年级下学期平移和旋转的再认识及以后学习相关图形变换等知识做充分的铺垫。因此,本次教学目标定位不仅仅是感受平移和旋转的运动方式,更是直击两种运动方式的本质:运动前后图形的形状大小都不变。教师在这两个课例的教学中都能找到教学目标的起点和终点,合理定位教学目标进一步去设计教学环节。
(二)从学生出发,寻找学生学习目标的起点和终点
在备课时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而且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新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来确定教学目标,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逐步架构一节课的学习路径。两位教师都能以学生为中心审视教材,进一步考虑情境的合理性、知识的联结性,对教材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寻找到学生学习“平移和旋转”这一节课的目标起点和终点。课例1以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为研究对象;课例2以学生喜欢的游乐园游乐项目为素材进行研究,这两种素材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接着教师紧扣“感知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这一主线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最终促使学生由表及里地认识两种运动特征,并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二、以学生的视角创造性使用教材,精准抓住核心问题
新课标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以学生的视角创造性地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适合学生的内容进行再加工,精准地抓住核心问题,从而设计出适合学生且高效的课。因此,两节课的教师都能抓住本节课的两个核心问题,分别是“怎样的运动是平移,怎样的运动是旋转?”和“物体在平移或旋转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那么,两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突破难点的呢?
其一,针对第一个核心问题,在两个课例中,教师都设计了“它们是怎样运动的?”“你能借助身边的物体比画出它们的运动方式吗?”“你能用符号表示这些它们的运动方式吗?”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比画,再尝试用符号画一画,留下学的痕迹,再通过比较、举例等多种表征方式,从而深刻体会和概括出平移与旋转的概念。
其二,围绕“物体在平移或旋转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个问题,两位教师在课例中都对教材进行了合理地创编。课例1设计了小鱼对对碰游戏(见图1),讓中间的小鱼通过平移运动找到四周能完全重合的小鱼;课例2充分发掘教材上的素材,对树叶平移题进行改编(见图2),把同原来树叶形状大小一样的,改成形状、大小、方向各有不同的树叶。如此,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和深刻地体会平移与旋转前后图形的变化,从而达到能识别平移与旋转前后图形差异的目的。像这样基于学生视角、立足解决核心问题的需要而设计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就能将学生引入深度学习,从而获得思维的提升和拓展。
三、以学生发展的眼光设计教学过程,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教学设计最终的落脚点是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关注课堂中学生是否学得主动、学得快乐,是否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机会,是否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提升了能力。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来设计教学过程,通过鼓舞式、唤醒式、促进式、多样化、个性化的手段,不断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先扶后放,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两节课的教学设计都是引导学生从“直观感知—分层体验—语言描述—动手操作—探索发现—归纳总结”等几个层次来逐步探究学习的,使学生对平移的认识逐渐丰满。学生有了研究平移运动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