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幼儿园高瞻课程模式的班级区域活动教师指导的问题与对策.docx
文件大小:14.91 K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5-06-12
总字数:约2.31千字
文档摘要

幼儿园高瞻课程模式的班级区域活动教师指导的问题与对策

1前言

近年来,高瞻课程模式不断被本土幼儿园引入,尤其是高瞻课程所采用的区域活动的形式,更是广泛盛行于国内幼儿园,但其本土化和园本化面临诸多困境。本文就幼儿园高瞻课程模式的班级区域活动指导这一角度,选取重庆市引入高瞻课程模式的S幼儿园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的质性研究的方法,综合运用观察和访谈,调查了解该幼儿园班级区域活动教师指导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幼儿园高瞻课程模式的班级区域活动指导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2幼儿园高瞻课程模式的班级区域活动概述

“高瞻课程”英文名称是“High/ScopeCurriculum”,最初是美国开端计划(HeadStart)项目中帮助处境不利儿童的方案,随着课程的发展,方案的收益对象更加广泛。高瞻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儿童的主动式学习。目标是以儿童的主动学习为中心,促进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的全面协调发展,培养主动的学习者。课程内容是围绕着“关键经验”以各个“兴趣区”或“活动区”为中介展开各种类型的活动。

高瞻课程模式的实施过程是教师有意识地将关键经验物化为活动材料和活动情境,并为儿童的主动学习提供支持,主要体现在儿童早教机构的一日工作环节中:即计划—工作—回忆。这一课程模式在我国广泛运用于指导我国目前流行的幼儿园班级区域活动,即形成了高瞻课程“计划—工作—回忆”模式为活动环节的幼儿园班级区域活动。儿童在活动区中充分地与材料、环境、他人的互动以获得学习与发展,教师是幼儿主动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指导者。

3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

3.1形式单一,过程简单的计划与回顾

首先,S幼儿园班级区域活动计划的制定形式比较单一,一般采用集体幼儿分组轮流口头表述的形式,计划和回顾的过程基本采用固定的一问一答的流程。其次,S幼儿园班级区域活动计划制定的过程比较简单,教师和幼儿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互动,教师对幼儿的表述没有进行逐渐深入的追问,并且是一问一答,教师每天问同样的问题,幼儿每天做相同的回答。对于语言发展较好,表达能力强的幼儿来说,这样的一问一答可以说是“无聊之极”。而对于语言发展相对落后,不善表达的幼儿来说,他们也丧失了利用活动计划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机会。

3.2过多采用直接的口头赞扬和批评的评价方式

一是当教师认为幼儿表现好的时候进行直接的口头表扬。过多采用直接的口头赞扬和批评,不利于幼儿个性气质和良好品格的发展。二是当认为幼儿违规时,直接进行批评和惩罚,同时不能很好地掌握批评程度。积极正面的评价,尤其是幼儿表现出了她认为正确的、应该得到认同的言行时,教师予以及时、肯定的评价,能让幼儿更多地体会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

3.3活动指导忽视对幼儿情绪情感的认同理解

S幼儿园教师在指导班级区域活动时,忽视对幼儿情绪情感的把握和认同,尤其对于冲突问题、合作和互动问题等。具体表现有:(1)对幼儿成功的完成某件事情或任务的表现反馈不具体、不真诚,存在敷衍现象。(2)不诚实的回答问题。(3)缺乏情感认同的处理同伴冲突。(4)计划与回顾等待时间过长。S幼儿园的幼儿每星期每位幼儿只有一次计划和回顾的机会,等待时间过长。

3.4过度运用规则

S幼儿园的班级区域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违规”行为太过敏感,一方面过度重视班级规则,使得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不能自由开放地“大显身手”,限制幼儿的主动式学习行为。如当教师参与幼儿游戏尤其是角色游戏时,教师常扮演规则的讲解者和维护者。教师不停地把规则“放在嘴边”,使得幼儿因害怕“违规”而不能自由愉快的做游戏,限制了幼儿的主动式学习行为。另一方面,纠正幼儿“违规”行为的方式偏激,会给幼儿的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4建议

4.1尊重、认同幼儿的情绪情感

幼儿潜移默化地学会教师的表现,在与同伴交流中会不自觉地做出类似的表现。因此,在对幼儿的表现进行反馈、对幼儿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对同伴冲突问题进行解决时,要坚持真诚、尊重与认同的原则。如在同伴冲突中,教师习惯性地对男孩子说,“你是个男子汉,你比他年龄大,应该让着女孩子”等。长此以往,女孩子就认为男孩子应该让着女孩子,年龄大的就应该让着年龄小的,于是异性幼儿之间,有年龄差距的幼儿之间冲突就会增加,且越发难以解决。

4.2鼓励师幼多样化的表现

首先,教师要借助任何材料和工具,设置或还原一定的情境,当幼儿表达不出的时候,教师进行追问或转移问题,尤其在计划与回顾环节,鼓励幼儿结合表情、动作、操作、演示等进行表现,避免活动的无趣。其次,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新的评价和指导方法,整合口头或书面言语行为、体态言语行为、示范与操作以及物化的暗示和引导等多种方式。避免简单直接的口头说教、批评、惩罚和过度规范化的引导。第三,教师不仅要思考不同领域、不同经验的活动应采用不同的指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