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4.2 我的母亲教案中职高二语文(高教版2023拓展上册).docx
文件大小:33.62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12
总字数:约3.08千字
文档摘要

我的母亲

一、教学目标

1.鉴赏笔下所塑造出的宏大的母亲形象,重点分析文章是如何体现母亲“软而硬”的性格。

2.理解母亲对老舍成长的影响,体会字里行间作者饱含的深情。

3.学习文中母亲的精神品质,领悟对母亲的深情,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品尝文中朴实的语言,赏析文中的细节描写。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接下来请大家一起观看一段视频。

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看到了母亲为孩子付出的点点滴滴,每一个画面都让人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母亲,是世界上最温暖的词汇,她们用自己的爱为我们撑起一片天空。而老舍先生笔下的母亲又是怎样的呢?现在,让我们带着对母爱的感动与好奇,走进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这篇课文。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满族人。父亲是一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靠着洗衣裳做伙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66年“文革”中不堪躏辱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尽。1978年初,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巴金称他为“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曹禺说他是“中国当代的人杰”,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2.写作背景

有一句流传甚广的古训——“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说的是儿女还没来得及报答双亲,双亲却永远地离去了。

老舍自幼丧父,由母亲独自带大,和母亲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舍孤身一人在大后方从事抗战文艺创作和组织工作。1942年,老舍的母亲在北京去世了,最初家人没敢把母亲病亡的消息立即告诉他,害怕加重他的孤独痛苦。差不多一年后老舍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了《我的母亲》来纪念母亲。

(三)初读感知

1.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安排材料的?

课文是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组织安排材料的。

如:“母亲生在农家”(第3自然段)

“母亲出嫁大概是很早”(第4自然段)

“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第4自然段)

“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第14自然段)

“母亲已去世一年了”(第16自然段)

2.根据叙事内容的时间先后和情感脉络,课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母亲的家庭、婚姻、子女以及“我”的出生等情况。

第二部分(第7—12自然段):写守寡后的母亲的性格以及母亲对“我”的深刻影响。

第三部分(第13自然段):写母亲为子女所做的几件感人的事。

第四部分(第14—17自然段):写“我”远离母亲后,母亲的念子之情以及“我”对母亲的愧疚之情。

(四)重点探究

1.老舍的母亲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小组讨论总结出母亲的优秀品质。

快速阅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并从文中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用以下句式来答复:

第自然段,写了母亲(事),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的人。

(1)第8段:

——勤劳、诚恳、仔细

(2)第10段:

——热忱好客

(3)第11段:

——和善隐忍、宽厚忍让

(4)第12段:

——坚韧刚毅

(5)第13段:

——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总结】老舍笔下是一个特别感人的母亲形象:她勤劳诚恳而且做事仔细认真,她热忱好客而且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和善顽强,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

2.这样的一位母亲,对我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母亲对我进行的是什么样的“生命的教育”?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良好的生活习惯

好客的习性

软而硬的性格

给“我”生命的教育

【思考】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称作是“生命的教育”?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教给学生学问,讲道理,而母亲不识字,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她给“我”的教育不是语言上的,而是行动上的。不是通过言传而是通过身教,她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在习惯、性格、为人处世等方面赐予“我”深远的影响。

3.母亲对子女的爱总是无私的、宏大的。课文中最能表达母爱“无私”和“宏大”的就是第13自然段。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13自然段,看一下这一段讲了几件事情。

A.母亲筹备“巨款”,送“我”上学

B.母亲忍痛割爱,送女儿出嫁

C.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

4.文中写母亲对儿女的深情到处可见,我们也不能无视另一面,即儿女对母亲的感情,请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对母亲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第12段结尾处,“今日泪又遮迷了我的眼,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我了,她已入了土。”

第14段中写“我”两次违反母亲的意愿,她都深深理解,默许了,表示出对母亲的愧疚和感谢。

第15~17段几乎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