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pptx
文件大小:37.47 MB
总页数:14 页
更新时间:2025-06-12
总字数:约2.1千字
文档摘要

壹·铜鼎之争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探究任务一:楚庄王为何问鼎?周楚

青铜升鼎——春秋晚期晋国赵卿墓材料二: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遍野……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力量相等)争权,盖为战国……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工争强,胜者为右。——摘自西汉刘向《战国策书录》阅读材料概括战国时期的政治特征。

诸侯国修筑长城中小诸侯国被兼并统一趋势材料三:·晋败赤狄于曲梁。辛亥,灭潞(赤狄国家)。——摘编自《左传》·赵王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代相赵固主胡,致其兵……(赵王)西遇楼烦王于西河而致其兵。——摘编自《资治通鉴》。。周边民族融入中原探究任务二:何处是中原?1、观察两张地图,提取历史信息并分析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

狭义上指以河洛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当与外族对应时,自称为华夏。中原社会发展先进频繁往来密切联系材料四: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史记·楚世家》南蛮北狄西戎东夷同源共祖中原华夏华夏认同认同认同认同华夷之辨→华夏认同融入融入融入融入探究任务二:何处是中原?2.从蛮夷国家到问鼎中原,说明民族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春秋时期青铜耨(除草农具)战国时期铁犁铧任务一:结合历史背景以及物理、化学知识,探究铁制农具为何能得到普遍应用?考古任务卡一参考角度:1、技术因素:冶铁技术发展;2、金属特性:矿产量、硬度……考古任务卡二任务二:搜集证据考证“牛耕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推广”这一说法。材料五: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战国《国语·晋语》材料六:秦以牛田,水通粮。——西汉刘向《战国策》证据一:实物史料证据二:文献史料春秋晚期青铜牺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贰·铁犁之变

(一)铁犁之变→阶级之变铁犁牛耕生产效率()生产方式()农产品剩余手工业、商业发展出现()开垦()生产方式由集体劳动向()劳动转变手工业者、商人材料七: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吕氏春秋·审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青铜货币农民地主奴隶奴隶主中心城市()阶层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个体/家庭私田提高转变

开垦私田(二)铁犁之变→制度之变公田()国家收入()改税制承认()()阶级壮大变法私田开垦大增后,各国掀起了税制改革的热潮:鲁国试行“初税亩”;齐桓公采纳管仲建议“相地而衰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土地私有荒芜减少新型地主

经济军事政治阅读课本第12页内容,思考哪些措施能够体现“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措施“彻底”之处“废井田,开阡陌”推广县制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确立土地私有制打破世卿世禄制,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废除分封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二)铁犁之变→制度之变

材料八: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左传》老子人物名片核心思想:“道”政治思想:哲学思想:著作:《道德经》孔子人物名片核心思想:“仁”政治思想:为政以德教育思想:有教无类著作:六经、《论语》如果你是当时的统治者,你会采纳孔子或老子的治国理念吗?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晋其亡乎,失其度矣…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贱无序,何以为国?法令滋彰,盗賊多有。叁·铁鼎之辩VS法道仁

私学兴起庶人上升为士人旧贵族衰落士人以学识谋生各国争霸需要礼贤下士稷下学宫复原图1、分析图片——回溯稷下学宫:·图片当中的人物在做什么?·他们是什么身份?士阶层崛起生产力促进劳动分工回溯稷下学宫,再现争鸣盛况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代表人物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墨子邹衍思想主张性善论、“仁政”性恶论、隆礼重法逍遥自由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中央集权提倡节俭,“兼爱”“非攻”“尚贤”阴阳五行,“相生相胜”代表阶级新兴地主阶级旧奴隶主贵族新兴地主阶级下层平民、小生产者旧奴隶主贵族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如何重塑有序社会?2、小组合作探究——再现争鸣盛况:·战国时期士阶层面对的时代之问是什么?·不同学派如何回应时代之问?时代共鸣百家争鸣思想解放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基础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