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助力古诗教学中的语文要素落地
【摘要】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采用“双线并进”的组元方式,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相互融合,凸显了语文这一门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的特点。语文要素从阅读方法、表达方法、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语文学习的习惯等方面对学生提出了语文学习的目标要求。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为例,谈谈统编版小学语文高年级中的古诗教学。
【关键词】深度阅读语文要素部编教材古诗教学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与苏教版教材相比,古诗文篇目明显增多,诗文题材丰富,内容更有特色,为小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提供了优质的素材,旨在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诗词素养和文学修养。]00百多首古诗词分列在统20册教材中,契合了每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与人文要素,对小学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如何在古诗教学中落实各个单元的语文要素?这就要求教师突破传统诗文的教学定式,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读、思、悟进行方法的引领与统整,推动学生对古诗文的深度阅读,以此让语文要素得以落实。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是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要素是爱国情怀,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古诗笔简意足,要读懂诗人,读明诗意,悟出诗情,就离不开对古诗的深度阅读,以层层渐进的阅读方式来对古诗进行深度理解。如何通过深度阅读,在古诗教学中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笔者将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在渐进式朗读中明诗意
古诗教学不能墨守成规,要寻求突破,但是牢记诗歌教学的基础是不能舍弃的,即诵读。诵读这一板块必须贯穿小学诗词教学的各个年级。对小学生来说,古诗的表达方式相对比较陌生,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以读来引学生入境,使学生在读中体会詩歌的文字美和韵律美。诵读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还可以让学生在读中充分体会古诗的深厚意蕴。
1.借助注释,读准确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古诗词的编排上加入了重点字词的注释,这些注释巧妙化解了学生读古诗时的畏难情绪,为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提供了基础,也为学生自主读懂古诗提供了可能性。因此,在教学《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三首古诗时,笔者将第一个教学目标就定位为“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意”,在学生初读古诗的时候就提出学习要求:借助书上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_句为例,教材中给出了“三万里河”“五千仞岳”“摩天”的注释,那么学生要读懂这两句诗的意思就容易多了。有了注释的帮助,高年级学生初读古诗时,在读正确的同时也能够初步读明白诗的大意,为后面的学习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2.结合背景,读明白
如果说注释为学生理解古诗大意提供了扶手的话,那么背景资料就为学生读懂古诗架起了一架梯子。诗人创作离不开时代背景与个人创作背景,因此,要想真正读懂一首诗,就必须去读它的创作背景。在教学这三首诗时,笔者借助了课堂导学单,在课前导学部分为学生提供了背景资料链接。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为例,笔者在导学单中提供了杜甫和安史之乱的相关资料。
有了背景资料的补充阅读,学生在理解诗意的时候就会更加完整、充分,对诗句中一些重点字词理解起来也更加容易。结合注释、背景的诵读,是学生实现深度阅读的第一步,在阅读中质疑,对不理解的字词提出疑问,接着在注释、背景中找到答案,形成解释,最终突破学习古诗难度的第一步,读明白古诗的意思。
二、在板块式思考中明诗眼
深度阅读重在学生的独立思考,我们希望学生能准确找出相关语句研读欣赏,不泛泛而谈,能读出自己的细腻感受,读出字里行间的深层意蕴或内涵。古诗阅读中最忌讳逐字逐句分析,这样的线性教学缺少教学的厚度、深度和温度。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寻求一种板块式的教学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有效思维。
1.抓住诗眼,品词析句
开展板块教学,抓住每首诗的诗眼就是一个很好的着力点。诗眼是全诗的中心,抓住了诗眼,就抓住了诗人表达的核心内容,围绕这一核心内容设计问题,品词析句就会生动起来。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为例,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笔者进行追问:“朗读中,你有没有感觉到诗人有一种情绪一直在诗歌中流转?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喜欲狂”这一关键词,“喜”就是本文的诗眼。此时,笔者用一个问题引领学生品味语言:诗人是怎样写出自己的喜欲狂的?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再次品读全诗,从“涕泪”“愁何在”“漫卷”等诗人和家人的动作、神态中充分体会到了诗人的喜悦之情。笔者还引导学生想象诗人的动作、语言等,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到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