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活经验逆向解码语文作业任务群设计
【摘要】逆向设计理论和新课标均强调单元统整教学。“双减”政策落地以来,作业优化成为“减负增效”的有力抓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体系内部逻辑,教师在单元统整的大概念之下设计教学,将生活经验链接文本,对课文重新编码,能滋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减负增效。生活经验与文本的有效联结,是教师明晰教学目标、学生高效完成作业的源头。
【关键词】生活经验减负增效核心素养作业任务群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尤为关注单元整体教学。新课标特别提出“学习任务群”的概念。这与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所提出的逆向设计理论不谋而合,该理论以大概念为基础,注重从学习结果开始逆向思考,将教学设计分为“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三个阶段。
在传统概念中,把一切需要学生完成的学习项目和学习活动,称为“作业”。在这一大背景下,笔者尝试提出“作业任务群”概念,以期优化作业设计,切实减负增效。第二学段的学生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的起始阶段。生活经验恰好能最适切地链接文本与生活,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本文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从研究理据、设计思路和应对策略三方面展开论述。
一、研究理据
(一)大概念与“学习任务群”
逆向设计理论重视在大概念指引下设计教学。大概念也称“核心任务”,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表现为一个有用的概念、主题或观点、理论、反复出现的问题等。
语文教材每一单元前设置了“单元导语”,它包含两部分内容,即学习主题(人文目标)和学习提示(素养目标),清晰地展现了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和教师教什么、怎么教这两大重点。作为单元统整的教与学目标,笔者认为逆向设计理论指引下的大概念,在很大程度上与单元导语的内容是高度一致的。
新課标指出,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分三个层面设置六个学习任务群,涵盖基础型、发展型和拓展型三个层面。本文所讨论的“作业任务群”是学习任务群的子集,倾向于第三指向。
(二)生活经验与核心素养
生活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教师和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通过观察、体验、模拟等方式积累起来的对现实生活的反应。语文课程结构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综合学科,其最终目的是为“语用”服务的,而作业是联结教学、评估和课程的关键环节。
在逆向设计理论下,学生的表现或表现性任务,是用个人的知识来有效地执行任务或设计某个复杂产品,以此来展现个人的知识和专业能力。也就是说,表现是评估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某项知识或技能的任务,它与传统教学里的测试完全不同,后者只能对学生相对孤立的、分散的知识或技能进行回忆、识别或填空。
基于以上理据,语文教学要始终从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与学的活动;落实核心素养,统整资源、创设情境,设计多样化、生活化的作业任务群。
二、设计思路与案例
(一)立足语文要素的教材解读
本单元人文主题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语文要素有两点:①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②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本单元编排了四篇课文,另设“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和“语文园地”。内容包括了从古至今的传统节日、科技成就、建筑特色、绘画艺术等多方面,中心都紧扣“传统文化”;从语文要素来看,整个单元的设计是呈螺旋式上升的(见表1)。
逆向设计理论逆向解码教与学,教师首先要确定预期结果,即关注单元语文要素;其次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即设计学习活动或学习任务;最后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即设计教与学过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个别内容可调整顺序、前后整合。
(二)基于生活经验的作业优化
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实验小学以自探自得为学风,关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努力构建学以致用的“用学课堂”,将课堂划分为前学、共学和延学三个主体,辅以问学和评学。在逆向设计理论指导下,笔者基于生活经验,对大概念统整下的大单元教学做了有益的尝试。
多次教学实践后,笔者将作业任务群模块化,即熟读课文、自学字词、内容感知、资料搜集和表演展示,基本涵盖了听、说、读、写、思五大能力的培养。重点解决基础积累,如课文朗读(语言运用)、字词识记与理解(语言运用),课文大意的把握(思维能力),同时涉及小部分文化理解和审美感知(审美创造、文化自信);到中、高年级,逐步增加部分概括段意、总结主题等问题(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见表2)。
在作业设计上,前三类为必选项目,后两类为可选项目。必选项目关注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可选项目则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