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高中春季传染病防控要点.pptx
文件大小:3.36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12
总字数:约2.67千字
文档摘要

高中春季传染病防控要点

演讲人:

日期:

CATALOGUE

02

常见传播途径

01

传染病基本认知

03

个人防护措施

04

校园防控重点

05

健康监测管理

06

应急处理预案

传染病基本认知

01

春季高发疾病类型

春季高发疾病类型

流行性感冒

水痘

麻疹

风疹

由流感病毒引起,具有很强的传染性,症状包括发热、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

由麻疹病毒引起,传染性极强,症状包括高热、咳嗽、流涕、眼结膜炎和红色斑丘疹等。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传染性强,症状包括低热、头痛、食欲不振和皮疹等。

由风疹病毒引起,传播速度快,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炎和皮疹等。

基本病理特征解析

指病原体侵入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间,不同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

潜伏期

指患者能够排出病原体并传染给他人的时期,不同传染病的传染期也不相同。

传染期

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传染的过程,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等。

传播途径

人体感染病原体后,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从而抵抗病原体的再次侵入。

免疫性

儿童

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儿童更容易受到传染病的侵袭。

老年人

由于免疫系统功能减退,老年人对传染病的抵抗力也较弱。

慢性病患者

慢性病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也容易感染传染病。

医务人员和密集场所人员

由于接触传染源的机会较多,医务人员和密集场所人员感染传染病的风险也较高。

易感人群分析

常见传播途径

02

流感病毒、腺病毒等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易在人群密集场所爆发。

呼吸道病毒

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病毒会随飞沫喷出,健康人吸入后可能感染。

咳嗽、打喷嚏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降低病毒浓度,减少感染风险。

通风换气

空气飞沫传播

接触传播风险

直接接触

与患者的皮肤、黏膜接触,如握手、拥抱等,可能传播病毒。

01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如门把手、玩具等,再触摸口鼻等易感部位。

02

预防措施

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等易感部位,保持个人卫生。

03

间接接触

食源性传播防控

饮食习惯

病毒可能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进入人体,引发消化道传染病。

餐饮卫生

食物污染

不良饮食习惯,如吃生冷、不洁食物,易导致病毒传播。

加强餐饮具消毒,保证食品来源安全,避免食用不洁食物。

个人防护措施

03

日常卫生习惯养成

勤洗手

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按照七步洗手法彻底清洁双手。

02

04

03

01

不随地吐痰

将痰液吐入纸巾并包好,丢入有盖的垃圾桶中。

咳嗽或打喷嚏时遮掩口鼻

用纸巾、手帕等遮挡,避免飞沫传播。

保持环境清洁

定期打扫教室、宿舍等场所,保持空气流通。

口罩正确使用场景

前往公共场所

如医院、车站、商场等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应佩戴口罩。

接触病患时

与患有传染病的同学或他人接触时,佩戴医用口罩。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在地铁、公交车等密闭空间内,建议佩戴口罩。

注意事项

佩戴口罩前后要洗手,避免触碰口罩内外表面,定期更换口罩。

手部清洁消毒规范

接触公共物品后

如门把手、电梯按钮、钱币等,应及时进行手部清洁或消毒。

01

饭前便后

务必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防止病从口入。

02

触摸眼、口、鼻前

应先清洁或消毒手部,避免将病菌带入体内。

03

正确使用消毒液

选用有效的手部消毒液,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避免过度使用或滥用。

04

校园防控重点

04

负责在每天上课前对学生进行体温测量,并记录在晨午检表上。

班主任及任课老师

发现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学生,应立即通知家长,并按相关规定进行隔离和送医。

体温异常处理

晨午检记录应保存至该生离校,以备随时查阅。

晨午检记录

晨午检制度执行

教室通风消毒标准

定期消毒

每天至少开窗通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确保室内空气流通。

通风设施维护

通风换气

使用符合标准的消毒剂对教室进行定期消毒,特别注意门把手、课桌椅等高频接触部位。

定期检查教室的通风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转,防止空气污染。

集体活动管控策略

大型活动审批

举办大型集体活动需报学校审批,并制定详细的防控方案。

01

人员密集场所管理

在图书馆、食堂等人员密集场所,采取限流、分时段等措施,避免聚集。

02

集体活动规范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佩戴口罩、勤洗手等,降低传播风险。

03

健康监测管理

05

症状早期识别方法

体温监测

每日定时测量学生体温,发现异常及时报告。

01

注意学生是否有咳嗽、流涕、打喷嚏、乏力、头痛、恶心等不适症状。

02

报告制度

建立学生健康信息报告制度,家长和教师应及时将学生的异常情况报告给学校。

03

症状观察

病假追踪登记流程

对因病请假的学生进行病情追踪,了解病情进展和康复情况。

病情追踪

对病假学生进行登记,记录请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