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高中语文古诗:古代诗歌的技巧-修辞手法(原卷版).pdf
文件大小:4.15 MB
总页数:13 页
更新时间:2025-06-12
总字数:约1.44万字
文档摘要

鉴赏古代诗歌技巧——修辞手法

考点解读

在《琵琶行并序》中,白居易为了表现难以捕捉的音乐形象,用生活中具的声音如“急雨“私

语,,“莺语,,“珠落玉盘,,“泉流,,“瓶破水迸““骑出刀鸣〃“裂帛”等做比喻,来形象地描绘各种不

同的音乐节奏和旋律。特别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句,用珠玉相击的声音模拟琵琶这种弹拨乐器的音响

效果,真是再恰切不过了。人们常以珠圆玉润形容歌声的婉转优美,“大珠小珠落玉盘”中的珠玉,也给人

以圆润之感,使人联想到乐曲的和谐。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在高考的古代诗歌阅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考查表达技巧方面的考题,而修辞手法属于表达技巧的一个

方面。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含拟人和拟物)、夸张、对比、对偶、双关、互文等。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可分为

明喻、暗喻、借喻等。

作用: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

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放《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

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二、比拟

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物当作人来写。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作用:使描写的人、物色彩更鲜明,描绘更形象,表意生动。

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山峰为诗人

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明,以花比

人,极富雅趣。

三、夸张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作用: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三千尺“银河落九天”等词,既

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当之状如在眼前。

四、对比

对比即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作用: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以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

相得益彰,给人以深刻印象。

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将战士战死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

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再如“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无闲田”与“犹饿死形成对比,揭露出尖锐的

阶级矛盾。

五、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词性对称的一对句子表示相对、相近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对偶可以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三种方式。正对是指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称的对偶形式。反对

指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串对也叫流水对,指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条件等关系

的对偶形式。

作用: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确,

也可以使音律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和谐悦耳。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

秋暝》),等等。

六、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性和同音等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含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叫

作“双关”O

作用:使语言表达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如《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

人的境遇。

又如刘禹锡《竹枝词》“道是无晴还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实际上还包含感情的

“情o

七、互文

互文是由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的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

思的修辞手法。

作用: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

如《滕王阁序》中“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这里的“十旬休假”和“千里逢迎

是隔句,“胜友如云”和“高朋满座”是互文,应解释为:胜友如云,胜友满座;高朋满座,高朋如云。

八、其他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