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江苏省海门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质量调研测试数学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文件大小:1.49 MB
总页数:19 页
更新时间:2025-06-12
总字数:约4.29千字
文档摘要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

江苏省海门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质量调研测试数学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已知向量,,若,则x=(????)

A. B.1 C. D.-1

2.已知,,则(????)

A. B. C. D.

3.设向量,则()

A.“”是“”的必要条件 B.“”是“”的必要条件

C.“”是“”的充分条件 D.“”是“”的充分条件

4.设D为ABC所在平面内一点,,则(????)

A. B.

C. D.

5.已知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且是第二象限角,则的值等于

A. B. C.3 D.

6.在中,若,则这个三角形是()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7.为了得到的图象,只要把的图象上所有的点(?????)

A.向右平行移动个单位长度 B.向左平行移动个单位长度

C.向右平行移动个单位长度 D.向左平行移动个单位长度

8.我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小说《三体Ⅱ·黑暗森林》中的“水滴”是三体文明使用强互作用力(SIM)材料所制成的宇宙探测器,因为其外形与水滴相似,所以被人类称之为“水滴”小王是《三体》的忠实读者,他利用几何作图软件画出了他心目中的“水滴”:由线段和优弧围成,与圆弧分别切于点B、C,直线与水平方向垂直(如图),已知“水滴”的水平宽度与竖直高度之比为9∶5,则(????)

A. B. C. D.

二、多选题

9.对于任意的非零平面向量,,,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B.若,则

C. D.

10.已知、,,则下列不等关系一定正确的是(????)

A. B.

C. D.

11.蜜蜂的巢房是令人惊叹的神奇天然建筑物,巢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巢中被封盖的是自然成熟的蜂蜜,如图是一个蜂巢的正六边形开口ABCDEF,它的边长为1,点P是△DEF内部(包括边界)的动点,则(????)

A.

B.

C.若P为EF的中点,则在上的投影向量为

D.的最大值为

三、填空题

12.已知,,若与为共线向量,则实数k=.

13.已知,则.

14.如图,在中,点满足,过点的直线与所在的直线分别交于点,若,则的最小值为.

四、解答题

15.已知,,的夹角是60°,计算

(1)计算,;

(2)求和的夹角的余弦值.

16.在①,②,③中任选一个条件,补充在下面问题中,并解决问题.

已知,且.

(1)求的值;

(2)若,求.

说明:若选择多个条件解答,则按第一个选择给分.

17.已知向量,,.

(1)若,求x的值;

(2)记,若对于任意,而恒成立,求实数的最小值.

18.已知是线段外一点,若.

(1)设点是的重心,证明:;

(2)设点是线段的三等分点,及的重心依次为.

①试用向量表示;

②依据①的推理,设点线段的等分点,分别是的重心.请你写出:及(用表示不必证明);

③若,求.

19.对于常数集合和变量,定义为相对集合的“n元余弦方差”.

(1)若集合,求相对集合的二元余弦方差.

(2)当集合时,求相对集合的三元的余弦方差.

(3)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为相对集合的一元余弦方差,函数,且,请问在y=φ(x)的图象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得,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

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

《江苏省海门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质量调研测试数学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C

C

C

D

A

A

AC

BCD

题号

11

答案

AD

1.D

【分析】利用向量减法和数量积的坐标运算可表示出,解方程即可.

【详解】,,,解得:.

故选:D.

2.B

【分析】根据二倍角公式和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将转化为用表示,再代入计算即可.

【详解】因为,所以,

又,所以,

故选:B.

3.C

【分析】根据向量垂直和平行的坐标表示以及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定义逐项判断即可.

【详解】对A,当时,则,所以,解得或,即必要性不成立,故A错误;

对B,当时,则,解得,即必要性不成立,故B错误;

对C,当时,,故,所以,即充分性成立,故C正确;

对D,当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