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山西省县域联盟高二第二学期5月月考
历史试题
2025.0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为陶寺遗址(距今约4300—4000年)高等级大墓出土的陶寺龙盘,其纹为蟠龙,盘曲如蛇;身体上有鳞状斑纹,似鳄;耳朵似熊耳;口衔禾苗状物(辨识为嘉禾,意为茁壮成长的禾稻)。这可用来佐证()
A.氏族对自然力量的原始崇拜 B.早期神权与世俗权力的结合
C.各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D.手工业生产技术相对较发达
2.一名东晋僧人曾明确提出:一个信佛之人,虽不在王侯之位,但其德行也是在协助帝王对人民的治理。这反映了()
A.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B.佛教被儒家的伦理同化
C.三教合一的社会现实 D.佛教本土化的发展趋势
3.20世纪末,商船“黑石”号在印尼海域被发现,装载着运往西亚、北非的货物。出水的文物既包括内地各种瓷器,也包括金银器和铜镜。其中,一件长沙窑瓷碗上的铭文为唐代宝历二年(826年)。这一考古发现印证了()
A.唐朝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 B.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C.陶瓷成为了主要外销产品 D.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地理范围
4.采用纸张写书以后,书籍装订就逐渐由卷轴式向经折装等册页形式过渡。宋代版印书籍大兴,不同于手写,需一版版地间隔开来,便出现了“蝴蝶装”。伴随着印刷及装帧技术发展,南宋时的书籍装订出现了“包背装”。这反映了()
A.科技进步推动文化传承 B.文化传播缘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印刷术促进了文化发展 D.文化创新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
5.史料记载,南宋临安“衣冠毕会,商贾云集”,“近坊灯火如昼明,十里东风吹市声”,城内有以天街中段为中心的闹市区和城南、城北两个大规模的商业区,还有不少专业性的商业街道。这可以用来佐证()
A.坊市分区逐步瓦解 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自然经济加快瓦解 D.社会经济活力增强
6.秦汉时期,漕运方向为东西方向,主要通过黄河、渭河运输;隋唐宋时期,漕运方向为东南向西北方向,大运河发挥了重要作用;元明清漕运方向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元代以海运为主,明成祖以后以运河为主。古代漕运的变化反映了()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政治经济格局的变迁
C.对外贸易的拓展 D.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7.法国汉学家在其著作中曾说:“蒙古人撕裂了旧世界的帷幕,让东西方终于直面彼此。”该学者意在强调蒙古西征()
A.扩大了元帝国政治影响力 B.开启了亚欧民族交往历程
C.推动了区域间的文明交流 D.开辟了东西方的交通联系
8.1872年,清政府从“《新报》所载,知古巴地方之华工,其受苦视在秘鲁者略等”,后派人前往古巴,将调查结果形成文字报告,即《古巴华工调查录》。以此为据,总理衙门于1877年迫使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十六条,以保护和维护华工在海外的权益。清政府的这些举措()
A.提升了华工的国家认同观念 B.反映了清政府近代外交意识增强
C.保障了在巴华工的合法权益 D.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9.据相关研究发现,我国高铁线路平均每公里占地面积约为4—5亩,而高速公路每公里占地面积约为6—10亩,同时高铁能耗仅为飞机的1/13、汽车的1/3。我国高铁建设()
A.反映了科技世界领先 B.致力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C.降低了社会能源消耗 D.有助于可持续发展推进
10.埃及托勒密王朝法老,通过埃及传统法老面具塑造自身形象,面具上不仅有圣蛇、涅米斯头巾等埃及传统元素,还融入了希腊化写实风格,部分法老面具还会出现希腊式的服饰和发型元素。法老的这些举措意在()
A.开启多元性希腊化时代到来 B.维护其统治的合法性
C.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交汇 D.宣传君权神授的理念
11.下图所示路线反映了()
A.印欧人早期迁徙 B.亚欧大陆贸易路线
C.亚历山大的远征 D.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12.阿拉伯炼金术兴起于7世纪,“chemia”源于阿拉伯语“al-kimiya”,最初指的是炼金术,后来演变为现代意义上的“化学”。此外,许多化学物质的名称,如“碱”(alkali)、“酒精”(alcohol)等,也都来源于阿拉伯炼金术的术语。材料说明阿拉伯帝国()
A.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B.为文艺复兴提供条件
C.是近代科技革命发源地 D.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
13.1840年,英国政府在新西兰的怀唐伊镇与当地毛利族酋长签署了《怀唐伊条约》。根据该条约规定,毛利人享有大英帝国臣民相同的权利,其传统风俗也应得到保护。该规定()
A.反映了殖民侵略的隐蔽性 B.保护了土著文化的发展进程
C.消除了毛利民族文化认同 D.说明了英殖民统治的多样性
14.德国“教育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