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山东省部分学校高二第二学期5月质量监测联合调考
历史试题
2025.0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器是身份尊卑贵贱的象征,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列四处考古遗址和其中的出土器物能表明礼制存在的是()
A.四川三星堆遗址——海贝和铜贝
B.山西陶寺遗址——宫殿类建筑
C.浙江良渚遗址——玉琮、玉钺
D.内蒙古兴隆洼遗址——炭化的粟和黍
2.儒家经典《礼记·乐记》言:“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庄子·天下》言:“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这反映了两者()
A.对礼乐功能的阐释完全对立 B.均强调礼乐社会的整合作用
C.对礼乐教化价值的认知趋同 D.借礼乐强化政治权威的差异
3.根据史料统计,秦惠文王始设相国至秦朝灭亡的百余年间,可考证姓名的17位丞相中,16人以“客卿”身份任职,且楚人占丞相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一现象说明()
A.秦国官僚体系排斥本土贵族势力 B.六国人才流动助推秦国统一进程
C.楚国文化对秦政治影响最为深远 D.客卿制度导致秦国地方治理薄弱
4.图1为汉代重要关卡及漕运路线示意图。元鼎三年(前114年),汉武帝下令将函谷关向东迁移300里,到了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形成汉函谷关(新函谷关),原函谷关则称秦函谷关(旧函谷关)。汉武帝此举旨在()
图1
A.扩展关中地域以增强关中实力 B.关闭因年久失修使用的旧关隘
C.增强对东方诸侯国的掌控力度 D.发展国力增强对匈奴防御能力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许多壁画墓中都含有民族交融图像。表1为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图像的数量分布表。该表能够说明()
表1
民族
羌
氐
月氏
龟兹
鲜卑
粟特
回鹘
胡
高句丽
吐谷浑
柔然
匈奴
其他
遗存图像数量
6
3
3
2
33
9
9
5
17
2
1
1
12
民族交融图像遗存总数
80
壁画墓遗存
185
A.鲜卑族与汉族交融程度最深 B.民族交融仅体现在墓室壁画
C.各民族间交流往来较为频繁 D.少数民族文化被完全同化掉
6.唐朝宫廷宴会上,既有《秦王破阵乐》等传统乐舞,也有融入了天竺、龟兹等地的音乐元素的乐舞。同时,佛教寺院中出现大量用汉文翻译的梵文佛经,而文人诗歌中也不乏以佛教哲理为主题的作品。这反映出唐朝文化()
A.彰显地域特色差异 B.呈现开放包容特质
C.追求宗教艺术融合 D.侧重民族文化互动
7.图2所示为钱四娘的故事,故事反映出()
钱四娘,福建长乐人,生于宋皇祐元年(1049年)。钱氏从民间筹措巨资,设计修建莆田木兰陂。虽然功败垂成,但她的尝试早于并影响了熙丰时期农田水利法。因钱四娘有功德于百姓,宋朝廷敕封其为“夫人”,俗称钱夫人。
图2
A.民间力量推动制度创新 B.政府主导水利建设模式
C.宋代民间水利技术领先 D.地方势力影响朝廷决策
8.图3所示为蒙古人使用的通行牌(如八思巴文令牌)。马可·波罗从亚洲的蒙古宫廷返回欧洲的途中就携带了一个这样的通行牌。从该文物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图3
A.元朝行省制度的有效实施 B.丝绸之路贸易的繁荣兴盛
C.欧亚文明传播的物质载体 D.蒙古军事征服的主要范围
9.美国学者杜威在书信中写道:“学生们通过演讲、散发传单,成功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诉求传递给工人、商人与普通市民。当商人开始罢市、工人举行罢工,整个城市的脉搏都与爱国运动同频。”这反映出五四运动()
A.完成社会阶层彻底动员 B.促进革命政党初步形成
C.实现理论传播深入发展 D.推动社会力量广泛联合
10.古代两河流域用泥板文书记录农业收成,上面刻有谷物产量和牲畜数量;古印加文明用奇普(结绳记事工具)来统计人口和物资的数量。据此可知()
A.古代文明都使用文字记录信息 B.统计活动在古代各文明中普遍存在
C.农业是古代文明的唯一经济部门 D.不同文明的统计方式完全相同
11.公元2世纪,罗马法确立“诚信诉讼”原则,要求承审员按诚信和公平的观念裁决纠纷,无论当事人是罗马公民还是异邦人。该原则的确立()
A.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成型 B.说明了罗马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
C.体现罗马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调整 D.消除了罗马帝国内部的矛盾冲突
12.19世纪中后期,中国传统旗袍逐渐吸收了西式立体剪裁的方法和盘扣装饰元素,改良后的旗袍凸显女性曲线美;与此同时,西方传教士将中国茶种带往印度、斯里兰卡,并引入中国传统的茶叶炒制工艺,促进了当地茶叶产业发展。这一系列变化说明()
A.中国传统服饰失去原有特色 B.西方完全主导文化传播方向
C.商品交流推动区域文化融合创新 D.茶叶贸易垄断权出现历史性变化
13.图4所示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