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贵州省安顺市高二第二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
历史试题
2025.0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三里河遗址位于山东青岛,该遗址的主要文化内涵分为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两个阶段,其出土的鹿角靴形器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一种比较特殊的器物,多成对置于墓主人脚侧。而在此前考古中此类物品多见于环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其他地区极为罕见。据此可以推断()
A.南北地区经贸往来频繁 B.石器时代文明间存在长距离交流
C.早期国家认同已然形成 D.三里河遗址与良渚文化同一时期
2.据学者研究,商朝人重视祭祀,商朝前期祭祀多为临时之事。到了商朝中后期,商王祖甲进行改制,大大减少了临时祭祀,商王主持的祊祭、岁祀等祭祀商王先祖的活动成为主要祭祀活动。这一变化反映了()
A.商人知识水平提升 B.宗法制已然完备
C.祭祀制度的规范化 D.晚商王权的强化
3.西周初期,周公鉴于殷商“兴迷乱于政,颠覆厥德”,明确提出“慎罚明德”“敬德保民”,以求长治久安的政治策略。春秋时孔子创立“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实行德治。战国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统治者要施行“仁政”。由此可知()
A.儒家影响周初政局 B.传统思想在继承中发展
C.儒家思想传播广泛 D.德治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4.楚人在西周初年受封于江汉,西周中后期不断向中原扩张,其后人熊通曾言:“我乃蛮夷”,“王不加位,我自尊耳”,自立为王,对抗周廷。战国时期,楚人却以五帝之一的颛顼为楚人的先祖源头。出土的战国新蔡楚简也有“昔我先出自颛顼”的记载。据此可知()
A.礼乐制度走向崩溃 B.周楚之间矛盾难以调和
C.各族同源观念形成 D.民族交融推动华夏认同
5.据史料记载,秦惠王十三年“置巴郡,以张若为秦国守,乃移民万家实之”。始皇初定天下“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三十五年“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三十六年“徙北河榆中三万家”。以上现象反映()
A.统一王朝已经建立 B.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C.秦朝交通四通八达 D.秦朝商品经济活跃
6.据史料记载,在楚汉对峙时期,各地将领都有着较强大的实力,甚至影响到整个楚汉之争的局势,譬如武涉在游说韩信时分析道:“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类如韩信的军事实力派,在当时还有活跃在梁地的彭越、淮南的英布等人。这则史料可用于()
A.说明郡国制实施之原因 B.说明韩信实力秦末最强
C.证明项羽所为不得人心 D.解释灭秦是天下人所向
7.汉末魏晋时期,北方汉族饮食的肉类来源由原来的鸡肉、猪肉等,拓展到牛肉、羊肉。汉人王肃曾言:“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这一现象反映了()
A.胡人内迁推动北方开发 B.人口迁移推动文化交融
C.北方农牧行业协同发展 D.北方饮食文化双向交流
8.宋朝海外贸易的规模远远超过了盛唐。宋朝向海外出口的货物有瓷器、丝绸、茶叶、药材、书籍、绘画和各种金属制品。政府海外贸易收入颇丰,宋高宗曾言:“市舶之利甚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瓷器在外贸中占比最大 B.外贸是税收主要来源
C.宋代民间对外贸易繁荣 D.宋代手工业比较发达
9.鸦片战争后,魏源受到“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提出“师夷长技”,主张向西方学习;近代思想家冯桂芬在其著作《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思想;康有为著《孔子改制考》认为孔子也是改革家,为变法寻找依据。由此可见,近代救亡图存()
A.探索过程充满曲折 B.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化
C.受到传统文化影响 D.新斗争方式层出不穷
10.维新变法前夕,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主张向西方学习。1918年游历欧洲后,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彻底修正了对西方文明的看法:呼吁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倡导中西文明融合,而非盲目追随西方。梁氏前后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B.维新失败对西方感到失望
C.对欧洲一战战后的反思 D.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优越性
11.黄金之丘位于阿富汗北部,是贵霜帝国王陵所在,其墓葬品介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在这些黄金器物之中,出土了一个呈对称状装饰有男童骑海豚的镂空别针。男童的面部鼻梁高耸、眼窝深邃、头发卷曲,具有明显的希腊式人物特征。扣饰中海豚部位的凹陷处镶嵌着绿松石,这种表现手法又兼具了草原艺术的独特性。据此可知()
A.亚历山大远征推动希腊文化扩散 B.反映了贵霜帝国审美意识的提升
C.海外贸易促进欧亚大陆文化交流 D.文明碰撞促进区域文化融合创新
12.《兰斯洛特》是典型的骑士小说,描述了亚瑟王的骑士兰斯洛特和王后格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