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演绎推理能力培养的策略
【摘要】数学推理是最为常见的数学现象,教师要正视数学推理的助学效果,为学生创设更多推理操控的机会,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整合推理资源、传授推理方法、丰富推理活动、拓宽推理训练,教师从不同角度展开教学,能够为学生带来系统性学习构建,让推理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关键词】数学推理演绎推理策略
演绎推理能力培养是数学学科教学的核心追求,教师要注意整合推理资源、传授推理方法、丰富推理活动、拓宽推理训练,为学生提供更多推理体验的机会,以促进其数学逻辑思维的构建,培养其自觉推理的意识和习惯,促进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整合推理资源,培养学生推理兴趣
数学教材中有诸多概念、定理、公式、推理等内容,这些内容都可能蕴含推理机会。教师要深度解析教学内容,对推理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处理,为学生进行推理创造更多契机。推理是借助旧知推导出新知,是逻辑思维的基本操作形式,有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等多种形式,教师及时推出推理任务,可以为学生带来更为清晰的学习规划。培养学生推理兴趣,这是推理教学的基础。学生对推理产生主动性,这样的学习才会有更高成效。
小学数学教材编排具备很强的系统性,特别是同一章节内容设置中,契合由浅及深、螺旋上升的认知学习规律,教师应立足教材编排设计,有意识地对接这些旧知设计推理学习活动,推动学生数学新知生成。例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方法的内容编排中,第一课时需要教会学生不进位情况下的计算规律,到第二课时便涉及进位情况下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教师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引领学生回顾不进位情况下乘法笔算的基本方法,强化学生对笔算乘法的一般方法的理解,启发学生思考:笔算过程中出现进位的情况要怎么处理,让学生进行猜想,再配合乘法练习题,验证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尝试自主推理出两位数与两位数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要想让学生展开科学、有效的数学推理学习,需要确保学生具备完善的已有认知基础,具备自主推理的数学认知体系,并贴合小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使数学推理难度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情况下的笔算方法,具备自主推理的认知基础,也具备完成自主推理的思维能力。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师整合推理资源,选择合适的知识切点设计推理学习活动,充分彰显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自主推理中收获了成功,树立了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传授推理方法,提升学生推理品质
推理是一种逻辑思维的操控活动,教师要在操作方法方面做出积极探索,通过演示操作和具体引导等多种方式,给学生提供推理学习的机会。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和提醒,要从方法技巧方面做出传授,让学生自行完成推理操作,这样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会更为深刻而鲜活。数学学科自身带有逻辑性、抽象性等特点,学生学习时会呈现直观性、灵动性等特征,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呈现出的特点,进行对接性引导,有效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师传授学生推理方法时,可以对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生活经验,为学生数学推理展开铺平道路,简化数学推理的学习难度。在小数的加、减法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学生之前的学习中仅接触过整数的加减和乘除运算,对这一全新的知识体系难免会存在陌生感。教师应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创设“超市购物”的教学情景,为小数加、减算式中的小数赋予实际意义。例如,1.2+2.1即表示1元2角+2元1角,4.5-1.3即代表4元5角-1元3角,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场景中,顺利完成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教师结合这些小数加减法算式的计算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时,要“对齐数位”的基本原则,促使学生推理、总结出正确的小数加、减法运算方法。
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必然是建立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思考的基础上的,教师要把握好推理指导的“度”,既不能剥夺学生推理学习的自主性,又要强化对学生推理方法的指导,为学生指明数学推理的主线。上述教学设计中,教师联系学生熟悉的购物场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使小数加减法中的数字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而是有了真实而具体的意义,消除了学生新知探索的陌生感和畏难心理,也为学生建构新知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知素材,使学生顺利建立更多知识表象,准确完成小数加、减法运算方法的新知建构。
三、丰富推理活动,强化学生推理体验
推理是典型的思维活动,教师在活动设计和组织时,要注意凸显其直观性特征,让学生能够顺利进入推理环节,这是最为重要的教学设计目标。数学推理强调的是逻辑构建,已知条件有哪些,如何合理地运用这些条件,教师要做好规划和梳理,帮助学生顺利进入具体操作环节。在推理形式选择时,教师要有对应的设计意识,如投放思考问题、发动课堂辩论、设计数学实验、推出数学游戏等,都能够形成数学推理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数学推理。
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