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实践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塑造较为健全的人格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小学的德育则是帮助学生获取较为丰富的情感体验,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的全面发展。本文研究新课标下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实践。
【关键字】道德与法治德育融合
在新课程标准进行改革的社会背景下,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教师需要将德育具体应用到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当中,要对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动向进行一定的关注;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进行德育实践的现实意义
新课程标准在改革过程中提出了“立德树人”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一定的教学活动时要切实发掘学科中的德育内涵,并且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开展德育工作。众所周知,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从本质上可以看作是隶属于德育学科的一门课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中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这是学生进行道德内涵感受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依据。但是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教师往往只是机械地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的灌输,这样就会导致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这门课程,进而就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德育的内涵,也就无法在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当中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教师在教学时將德育和具体的课堂教学互动分离开来,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严重缺乏有关德育的实践体验。
针对这种情况,要想将德育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进行一定的融合,教师就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创设出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体验,并且要在学生进行自我感知的过程中帮助其理解基础内容、汲取一定的道德营养、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的熏陶;还要引导学生自主树立一定的道德认知,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
二、借助教学活动促进德育实践
(一)跳出教学的预设情境,用生成的方式点亮德育的课堂
高质量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在备课时的精心设计。但是,在具体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开展的过程中,由于客观因素的不确定性,学生往往不能按照教师预想的状态进行学习,这样一来就会打乱教师事先制订好的教学计划。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如果教师仍然按照事先制订好的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就会有很大的阻碍。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的机制,要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学习体验,一方面要切实恢复课堂的教学秩序,另一方面则要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进行主动的感知,切实感受到德育的熏陶。
例如,在进行“大家排好队”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上课伊始就为课前认真进行预习的学生发放一些小礼物以示鼓励。但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在进行排队领奖时可能会发生交头接耳、插队或者拥挤等行为。部分学生的行为必然会引起队伍中其他学生的不满,学生之间必然会产生一定的争执,进而导致课堂秩序被破坏,课堂活动也受到一定的影响。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最好不要直接批评发生争执的学生,而应该让学生先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接着,针对在排队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向全班的学生进行带有引导性的提问,让学生思考“如何才能顺利且和谐地领到老师准备的小礼物呢?”这时大部分学生都会提出“按顺序排队”的建议。如此一来,教师就可以采用学生的建议要求学生按顺序排队领礼物。
在领礼物这个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顺势对这次活动进行一个小小的总结,要求学生主动地对“按顺序排队”这个行为进行一定的思考。如此一来,学生就可以在切实体验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体会到按顺序排队的重要性。
(二)创设一定的生活化教学情境,改善学生在生活中的行为
毋庸置疑,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目标是要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并且要切实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生活经验的累积,并为其参与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有着上述的学科特点,教育部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时就增加了大量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并且要求任课教师在进行相关的教学时要以实际生活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在具体的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进行一定的体验,进而帮助学生通过自主的道德感知建立一定的道德认知,进而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行。因此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要创设一定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教学“周末巧安排”时,教师就可以以自己或某一个学生实际的周末活动作为现实依据,进行一定的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周末生活是每个学生都会经历的,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身的周末生活,自由地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度过周末的,周末一般会做些什么,以及自身的感受。在教师的引导下,课堂氛围十分融洽,学生们畅所欲言,并且有的学生会不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