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以问引学,学教共生.docx
文件大小:40.46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6-12
总字数:约3.5千字
文档摘要

以问引学,学教共生

【摘要】基于对当前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问题意识培养现状的分析,通过以“三单一卡”为载体的学教策略,促进以学生提出问题、生发问题意识为核心的“生问学教”。借助“问题采访单”,前测摸底、任务驱动、预学显能,聚焦问题提出的生发;借助“问题跟踪单”,跟踪空白、寻踪重难、追踪易错,追踪知识本质的发掘;借助“问题回访单”,问题排查、疑难剖析、实践相融,助力问题学习的延伸;借助“智慧学评卡”,知能合一、面面俱到、全程直击,鞭策“生问学教”的推进。本研究运用“三单一卡”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做了一些新尝试,以问引学,促进学教的共同生长。

【关键词】小学数学质疑能力以问引学“三单一卡”“生问学教”

一、驻足求索:窘境中明晰数学教学研究之方向

镜头一:一次对话——分道扬镳

生:我想知道为什么……

师:现在你还不用知道原因,以后我们会学到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吧!

镜头二:一次发现——一知半解

师:上节课我们不是研究过这个问题吗?你没有弄明白吗?这个问题跟例题一模一样啊!为什么你的答案对了,算式却是胡乱编出来的呢?

教室里,教师一脸无奈,学生一脸无辜。

两个小小的镜头,是日常数学问题教学中的缩影,却引发了笔者对学生数学学习中出现此类现象原因的思考。笔者对如何走出当前教学窘境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了问题意识培育载体“三单一卡”和新的学教方式“生问学教”。“生问学教”,即学生提出问题、生发问题意识的学教活动。本研究旨在通过“三单一卡”这一载体的设计和应用,对数学学习策略进行探索,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和教师的教学力。

二、寻觅探索:实践中找寻“三单一卡”实践之路径

“三单一卡”主要指“问题三单”和“智慧学评卡”,其中“问题三单”为“问题采访单”“问题跟踪单”“问题回访单”。借助“问题三单”追踪学生问题提出的关键环节,借助“智慧学评卡”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评价。通过“三单一卡”的使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能力,助力后续的数学学习。

(一)“问题采访单”:采访学情,聚焦问题提出的生发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课前通过线下实测、线上云测的方式发放“问题采访单”。“问题采访单”主要有前测单、任务单、预学单等,以“微任务+微测试”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摸底了解,把握学生的学情,根据知识抛锚点进行精准的学教设计。

1.前测摸底,摸清已有认知

摸清学生已有认知,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开展学教活动,以学生的问题开展学习,学生学习兴趣也将更浓。

案例1: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估算”一直是学生最害怕的一类题。在教学前,教师利用问卷星设计“问题采访单”对学生进行摸底。通过收集学生数据分析发现,遇到直接说明“大约”的题目,学生大都会按要求用估算解决问题;而对“够不够”的问题,学生对估算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得还是不好,对是否要用估算、估大还是估小一知半解。通过调查得到素材,聚焦学生估算解决问题中的共性问题进行后续教学。

2.任务驱动,寻找认知误区

微任务的布置,旨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留下问题,以自己实践探索过的问题开启学习,学生学习目的性更强。

案例2: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前,设计“问题采访单”,让学生画一画“心目中的四边形”,想一想不同四边形的特征,写一写想研究的问题。学生自主完成“画”“想”“问”这三项任务,对“四边形”内容有了深入的思考,学到了知识,解决了问题,学教活动更精准。

3.预学显能,探知学习能力

不同的课型,结合“问题采访单”可以进行课前预学,在先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探知学生的学习能力。简单易学的知识可以直接依照教材,如一年级的“数一数”,而“搭配”则需要方法的引领。这种方式,在课前基本掌握识记型知识,同时也能捕捉学习中的问题,以此作为新授课中的重点进行学习。

(二)“问题跟踪单”:跟踪课堂,追踪知识本质的发掘

通过“问题跟踪单”,对学生课堂学习进行追踪。通过该载体的实时记录,将学生的思考过程外显,教师能够更准确抓住教学的重难点。

1.空白跟踪,探在认知断层位

虽然现在的学生在课后学得很多,但是他们对知识本质的问题大都一知半解,因此在问题采访中發现的一些知识断层,需要在教学环节重点关注。学习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根据课题进行辐射型提问,让更多的学生提出有效问题,推动后续学习。

案例3: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

在教学时,教师引发学生对课题提问,记录在“问题跟踪单”中。学生提出了“用哪些字母表示数”“表示什么数”“怎么用字母表示数”“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等问题。本节课提出的问题大都在教师预设的该课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课堂探索起来就有更大的动力。

2.重难寻踪,拨在知识抛锚点

通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