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等文学知识,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及特殊句式。
2.梳理故事情节,分析项羽、刘邦等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写法。
3.学会质疑,培养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赏析人物,体会叙事与人物刻画艺术。
三、教学难点:认识史学价值,思考人物给人的启示。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交流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里面写有“楚河”和“汉界字样,这是以下棋比况历史上的“楚汉战争”。“楚”代表的是项羽,“汉”代表的是刘邦。
楚汉相争曾让多少英雄豪杰仁人志士扼腕叹息,又留给后人多少思考和启迪。项羽一生三个关键性事件:项羽的江东起义与巨鹿之战的辉煌;项羽入关与鸿门之宴的遗恨;项羽的垓下之围与乌江自刎的悲壮。垓下之围,项羽至死还在抱怨上天不公,说“此天亡我,非战之罪”,殊不知,其实早在鸿门宴上,就有人预言他日后必败无疑。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楚汉相争的第一个回合──《鸿门宴》。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2.作品介绍
《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黄帝至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
本纪12篇:按年代记叙帝王言行和政绩。
世家30篇:记叙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事迹。
列传70篇:记叙各类名人的生平和事迹。
表10篇:按年代谱列各时期重大事件。
书8篇:记录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
《史记》与《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鲁迅称赞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写作背景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刘邦(48岁)在沛起义,拥立“楚怀王”,结成反秦联盟,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项羽在巨鹿(今在河北)大败秦军,消灭秦军主力。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准备在关中称王。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项羽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在这样剑拔弩张的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郑板桥评论:“《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为最。”
关于巨鹿之战(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巨鹿之战”是项羽暴兴、成为西楚霸王的起点。作者着重写他如何叱咤风云、勇冠三军,摧毁秦军主力,扭转反秦局势,成为众望所归、天下注目的英雄。
关于鸿门之宴(鹿野舟沉王业兴,鸿门斗碎霸图空。):“鸿门之宴”则是项羽由成功转向失败的关键。他轻纵了敌手,以致坐失良机,为自己留下后患。
关于垓下之围(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之围”写项羽最后败亡,慷慨别姬,勇敢突围,斩将杀敌,因失败而愧对江东父老,不肯渡乌江,自刎而死,凄怆悲壮,撼人心弦。
(三)初读感知
1.解题
“鸿门宴”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而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也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后来“鸿门宴”成为“暗藏杀机、阴谋加害客人的宴会”的代名词。
2.梳理字音
旦日飨(xiǎng)士卒??鲰(zōu)生说(shuì)我曰??奉卮(zhī)酒为寿
数(shuò)目项王??戮(lù)力??瞋(chēn)目??玉玦(jué)目眦(zì)尽裂
按剑而跽(jì)??参乘(cānshèng)?彘(zhì)肩???刀俎(zǔ)
不胜(shēng)杯杓(sháo;同“勺”,酒器)?沛公欲王(wàng)关中
毋内(nà)诸侯??樊哙(fánkuài)
3.听朗诵,梳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