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07 故都的秋(教案)中职高二语文(高教版2023拓展上册).docx
文件大小:38.85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6-12
总字数:约6.09千字
文档摘要

故都的秋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

2.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恋与热爱,进而了解郁达夫创作的主要特色:强烈的主观色彩;自觉的个人介入与自我参与;一泻千里的感情宣泄。

3.培养学生初步的散文鉴赏能力,体会“情”与“景”、“形”与“神”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深入体会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征,把握作者的心境和形象。

三、教学难点:探究本文和传统“悲秋”情绪的异同,理解作者“悲而不伤”的独特审美趣味,体会作者爱秋颂秋、眷恋故都的深情。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秋,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是一个成熟的季节,也是四季中意蕴最丰富的季节,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引车卖浆者流”,古今中外,都可以把自己的满心欢喜,一腔离愁,寄诸秋色:

“轻寒可人天”的惬意

“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畅快

“悲哉,秋之为气也”的伤感

“天凉好个秋”的无奈

秋载得动所有人的任何情感!

那么,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是如何的呢?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

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郭沫若把他比为“俄国文学中的屠格涅夫”。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十七日,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

代表作:《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

2.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的工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他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3.文体知识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是最自由的文体,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散文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揭示其社会意义。

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总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们喜爱。

郁达夫说: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家都来得强。现代散文,更带有自传的色彩。

(三)初读感知

1.字音识记

潭柘寺(zhè)驯鸽(xùn)落蕊(ruǐ)?平仄(zè)椭圆(tuǒ)

颓废(tuí)?一椽破屋(chuán)?橄榄(lǎn)蟋蟀(shuài)

细腻(nì)?嘶叫(sī)?普陀山(tuó)?歧韵(yùn)

2.解题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指“北平”,但是作者不说北平的秋天,说“故都”,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

“秋”是作者全文描写的内容,描写的核心;

“故都”与“秋”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3.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

第二部分(3-12)分写故都的景色;

第三部分(13-14)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直接抒发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

(四)重点探究

1.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第一段)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尾段)

情感:向往、热爱、眷恋。

2.请找出本文的文眼,并说说你的理由。提示:“文眼”是指作者在文章中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它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的作用。“文眼”是文章的窗户,通过它就能窥探到文章的中心。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点出故都的秋的特点——清、静、悲凉,奠定了文章的基调“悲凉”。“悲凉”本是形容人的消极、低落的情绪,这里用来形容故都的秋的特点,是融情于景的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