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文体特点落实语文要素
王锋吴益民
【摘要】小小说也称微型小说,其特点就是“小”。文章虽短小,但环境、情节、人物三要素一应俱全,因此,小小说一般都是情节紧凑,内容“留白”较多,结局往往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本文着力探索小小说教学中紧扣文体特点、落实语文要素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学语言、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文体特点语文要素小小说桥
一、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内容,感知文体特点
(师出示初读要求——①自由朗读课文《桥》,做到读正确、读流利。②边读边思考:这篇小小说有什么特点?)
(生朗读、思考)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第一次正式接触小小说,和我们之前读过的小说相比,小小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文章很短。
师:是的,全文只有500多个字,篇幅短小是小小说的一大特点。
生:段落多。
师:全文共27个自然段,而且每个段落都很短。
生:句子都很短。
师:小小说就是这样凝练、简洁。
(二)重组词句板块,浸入故事环境
1.师:同学们很善于觀察和发现,相信课文中的词句也一定难不倒大家。[出示:像泼?像倒(dào)]
师:这两个词都在写什么?
师:加上标点,就变成了两个短句。(出示: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师:感受到当晚的雨势了吗?
生:当晚的雨很大。
师:文中像这样的短句还有很多。有时,短句的表现力更强,我们在朗读的时候一定要多多留意。
[分行出示第二组词语:
咆哮?狞笑?蹿(cuān)上来
没(mò)腿深?舔着腰?爬上胸膛]
(指名读第一行)
师:这三个词在写什么?
师:但是作者都给予了它们人的形象,请读好这种感觉。
(指名读第二行)
师:谁来比画比画水的高度?你发现了什么?
生:洪水越来越猛烈,情况越来越危急。
师:连起来读一读,感受洪水的凶猛。
师:本文以桥为题目,请快速浏览,找到文中直接写桥的句子。
生交流出示:
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
师:只有三句话,而且都是短句。但是,其中蕴含的信息量却是很大的。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桥很窄。
师:所有人都需要从这窄窄的桥面上通过。
生:村里只有这一座桥可以出去。
师:这是全村一百多号人唯一的生命通道。
生:从“发抖”“痛苦地呻吟”“塌了”可以看出木桥不牢固。
师:在肆虐的洪水面前,它显得那么不堪一击,最终难逃倒塌的命运。(相机朗读相应的句子)
师:刚才,我们读到的一些词句,一开始写——雨,接着写——洪水,最后写——桥。(课件依次出示)故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发生了。(板书:环境)
(三)聚焦人物关系,梳理故事情节
师:通过之前小说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小说的三要素除了环境,还有——
(生回答,师板书:人物情节)
师:这篇小说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生:出现了村民、老汉、小伙子、老太太这些人物。
师:谁来说说他们之间的人物关系?
生: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读到结尾的时候一下子明白了。
师:是的,直到最后才知道。很多小小说都有这样出乎意料的结尾,这也是小小说的一大特点。
生:老汉,是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
师:所以,我们还可以称他“老支书”。
师:围绕这些人物,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再次默读课文,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
(生默读思考后交流)
师:在刚才几位同学的讲述中,故事情节犹如一个个画面出现在我们面前。首先,当天晚上,村里遇到突发的洪水,村民陷入危险之中。老师把这个画面概括为“遇险”。(板书:遇险)接着,两位同学都用自己的方式,说到了老支书在桥头说的话、做的事,其实,老支书站在桥头,自始至终都在做着同一件事情——
(板书:指挥)
师:后来,桥上只留下了老支书和小伙子——
(两个学生不约而同地说道:“他俩最终被水——吞没。”)
(板书:吞没)
师:最后一个画面,谁来概括?
(板书:祭奠)
师:遇到险情,是这个故事的——起因,指挥村民离开和被水吞没是这个故事的——经过,而老太太祭奠,是这个故事的——结果。
师:谁能看着板书,再来简洁地说一说这个故事?
师:抓住了主要画面,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就能变得简洁、清晰。
(四)品味人物言行,丰满人物形象
师:当这些画面像放电影一般,一幕一幕地从我们的眼前闪现时,哪里,最让你感到震撼?
(生自由表达)
师:看来,老支书和小伙子之间发生的事情,特别是那位老支书的一举一动,深深地震撼着你。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第14~23自然段,老支书的哪些举动最能打动你,圈画出相应的语句。
(生默读圈画,交流。师相机出示——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生:老汉的“吼”打动了我,因为党员不应该走在群众前面,就算是他的儿子也不可以。
师:请你读读老汉的话。
师:《现代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