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联结点,提升学生阅读质量
【摘要】联结是让学生阅读走向深度的有效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从单元选文、单元导语、课后练习、写作背景,阅读引导的相关联系入手,引领学生运用联结的策略阅读,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关键词】统编版语文教材学生阅读联结策略
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不知不觉地将眼前的阅读文本与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展开各种关联,帮助自己理解文本,这就是“联结”。“联结阅读”策略是学生最容易掌握的策略之一,运用联结策略阅读可以促进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深刻理解,达到提升学生阅读质量的目的。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现阅读内容与其他要素的联结点,引领学生运用联结策略进行深入阅读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单元选文之间的联系入手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有一定联系,教学时,教师要能够从单元选文的整体架构入手引导学生阅读学习,帮助学生巩固单元所学知识,突破学习难点,提升阅读水平。
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从这个单元的选文来看,古诗三首中《山居秋暝》《枫桥夜泊》这两首古诗对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都特别形象、生动、传神,因此,在古诗三首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把“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作为这三首古诗的联结点,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时候把这些古诗中作者用动静结合手法描写的诗句画出来,反复诵读品味感受,动静描写手法在每首诗中的表达妙处。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把本单元语文园地中《渔歌子》这首词和古诗三首的教学进行联结,让学生找出《渔歌子》这首词中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描写的词语,引领学生感受其表达妙处。这样教学,可以使学生对动静结合描写手法的感受更加深刻,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运用,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山居秋暝》《枫桥夜泊》这两首古诗的教学中,教师从教材选文的视角出发,引领学生把语文园地中的《渔歌子》这首词与这两首古诗联结在一起进行教学,使得“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一语文要素在课堂中得到了有效的落实,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二、从单元导语与文本的联系入手
统编版语文教材主要以单元主题编排单元结构,单元导语内容与单元课文及“交流平台”“语文园地”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单元导语出发,找准它与单元内容之间的联结点,启发学生思考,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
以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尝试用点面结合手法记一次活动”。由此可见,本单元的写作目标是以语文要素为训练点与落脚点的,学生们在阅读中学习到的表达方法对学生掌握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进行写作训练有着促进与推动作用,因此,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在教学《开国大典》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从群众入场到游行结束,课文中总共写了几个场面,哪个场面描写给你的感觉最为深刻?然后教师再让学生回想在自己参加过的活动中,对哪次活动的印象最深刻?在这次活动中,活动流程是什么?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场面?这样教学,把阅读与习作联结起来,不仅是文本与读者之间的联结,还是文本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联结,这样的联结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习作的信心与动力,降低了学生的习作难度,促进了学生阅读与习作能力的提升。
在《开国大典》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引领学生感受文本中的场面,另一方面引领学生回想生活中的活动场面,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使学生的阅读不再局限于阅读本身,而是学会留心观察自己周围的生活。只有这样,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受才会更深刻,表达才会更加丰富。
三、从搜集历史背景的写作资料入手
阅读教学中有些课文的年代或者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相差甚远,学生对学习内容也就很难会有深刻的感受与体会,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呈现相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把阅读内容与背景资料进行联结,这样可以降低学生的阅读理解难度,达到对文本内容深刻解读的目的。
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一课为例,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热爱祖国”。这篇课文节选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文中主要以激昂的语句诉说了中国人的强国梦想。对于学生来说,如果不了解梁启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那么他们对作者为什么说“美哉,我少年中国!壮哉,我中国少年!”就很难有深刻的感受与体会,于是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补充一些关于历史背景的资料,通过联结背景资料与《少年中国说》的原文内容,学生们明白了题目中的“少年”一词是基于日本称我们中国为“老大帝国”,作者非常不满,因而愤然以“少年中国”回击,预示着中国的将来像少年一样生机勃发,蓬勃向上。通过教师的拓展教学,学生们对作者号召“中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