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生活情境,让语文教学“活”起来
【摘要】情境任务教学法是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法着重于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下完成学习任务,将语文素养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学习目标。文章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搭船的鸟》一课为例,从了解学生生活背景及学情、整合教学目标、创设生活化情境、设置学习任务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习得习作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境创设学习任务
语文新课标引入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语文学习任务群”,旨在通过情境化、实践性和综合性的方式来促进学生语文专业核心素养的发展。这一概念将语文学习与真实场景相结合,不仅满足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实际需求,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中,“真实需求”和“真实问题”决定了课堂中创设的“真实场景”必须建立在社会生活、语文学习和学生经验之间。因此,教师要从真实生活出发,致力于构建多样化且丰富的学习情境,将语文学习融入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通过真实情景中的任务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实现可迁移的深度理解,才能真正将语文学习从“死记硬背”转变为“活学活用”。
一、整合学习要素,确定学习目标
(一)了解学段要求
确定学习目标首先应考虑学段要求,串联前后所学。语文新课标对第二学段即三至四年级的习作目标要求有以下描述:
(1)初步感受作品中主人公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主人公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2)观察周围世界,能用多种形式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最受感动、印象最深的内容描写清楚。
(3)学习组织有趣味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和社会,积极思考,运用书面或口头方式,或用表格、图像、声频等多种媒介,呈现自己的观察与探究所得。尝试运用语文并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从中可以梳理出三个关键词—观察、写清楚、多种形式分享。
(二)明确单元要素
本单元是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中一个习作单元,也是教材中首次出现的习作单元。这一单元有两个语文学习要素:一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二是仔细观察并把观察所得写下来。由此,教师明确本单元课文教学必须抓住“细致观察”进行训练,教授方法,学以致用。
(三)研究课文价值
《搭船的鸟》是著名作家郭风先生的一篇散文,故事以一个孩童的口吻描述了“我”坐船去往外祖父家的途中,看到一只外形美丽的彩色小鸟站在船头捕鱼的情景。课文重点突出了对翠鸟外形之美和捕鱼动作之敏捷的描写,展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教师结合课后练习“读课文,想想作者对哪些事物作了细致观察,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以及“抓住动词,想象翠鸟捕鱼的情景”便可以明确这一课的重点任务:借助任务情境,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驱动学生作有序的观察练习,习得写作方法,并以多种形式进行分享。
(四)确定学习目标
围绕上述学习要素,教师设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且正确书写,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描写翠鸟外形和捕鱼过程的语句,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细致”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初步感受留心观察的益处,学会运用准确的动词来进行动物动态片段的描写。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动力
写作方法的获取与体验紧密相连。故而,方法的指导应着重体现翠鸟的形体特征,而若能精巧地借助情境,就可让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感受方法、习得写作方法。教师要根据学习目标来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把方法指导无声无息地融入该情境内,使得学生充满兴致地在体验进程中逐渐地获取观察方法、表达方法,以及写作技巧。
在教学《搭船的鸟》一课前,教师先布置了观察身边的鸟类,以及搜索鸟类知识的预习任务。上课伊始,教师便以一段鸟类视频作为教学切入点,并提问学生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学生事先对鸟类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都会积极发言。当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后,紧接着教师便“投学生所好”创设学习情境:“森林报”开设全新鸟类明星专栏,需要介绍好鸟类明星的形象和本领,请大家制作鸟类明星的推荐卡并投稿。第一位要推荐的鸟类明星是课文中的“翠鸟”,学生在制作翠鸟明星推荐卡的过程中,自然就产生了想要了解翠鸟相关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学生就有机会在接下来的情境体验中自主发现作者的细致观察和准确表达,从而沉浸其中,跟随着文字投入地学习,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三、依托生活情境,设置梯度任务
在语文学习中,循序渐进和教学活动的连贯性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一是教师在设计学习活动时,需要围绕课文的核心任务来设计相互关联的学习活动。这样做有助于确保学生不会频繁变换学习场景和适应新的学习角色。二是学生需要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爬坡感”,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