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卷:“专”“转”“传”
——2025年高考作文写作指导
★真题速递
写作70分
有学者用“专”“转”“传”概括当下三类文章:“专”指专业文章;“转”指被转发的通俗文章;“传”指获得广泛传播的佳作,甚至是传世文章。他提出,专业文章可以变成被转发的通俗文章,而面对大量“转”文,读者又不免期待可传世的文章。
由“专”到“传”,必定要经过“转”吗?请联系社会生活,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综述:
2025年上海卷作文题稳中有变,延续了上海卷注重思辨的风格,以平实的语言提示思维路径,引导考生展开思考。
作文题从当下文化现象切入,观照现实,具有时代性。考生可运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等任务群的学习积累,基于对专业性、学术性文章的初步认识,进行多角度写作。
生可以联系社会生活,对“专”“转”“传”的概念展开丰富联想和多元思辨。“专”既可紧扣材料特指专业文章,也可指向不同领域的专业成果;“转”包含了传播的途径与态度,既可指新媒体平台的“转发”,也可指向人类文明进程中经由面授口传、文字载体等实现的通俗化传播,甚至指向特定专业知识和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与应用。“传”意味着“专”的理想结果,既可指传世文章,也可指向经由时间检验、绵延传承的智慧结晶。
作文题构筑了丰富的思维空间。设问“由‘专’到‘传’,必定要经过‘转’吗?”引导考生展开追问。“专”一定要获得广泛的传播或在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转化,才能彰显其价值吗?考生可以特定领域为例,论证“专”的传世意义和经典价值未必一定要借“转”来实现;也可以优秀科普文章等为例,强调广泛的传播与转化可以激发“专”的生命力,扩大“专”的影响力。还可以追问怎样的“转”才能促进由“专”到“传”。尤其在数字化传播时代,每个人不仅是“专”的受众,也是“转”乃至“传”的参与者,考生可就此分析当下的文化传播现象,传承与理解文化。
面对不同形式的“转”,考生还可以思考“传世”的标准,辨识真正的传世佳品。所谓“读者又不免期待可传世的文章”,意味着只有“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引导考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作文题内涵丰富,具有开放性。既可入乎其内,紧扣材料进行探讨,又可出乎其外,联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展开论述。写作空间较大,考生能发挥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展现自己的真实水平。
★作文点评
上海高考作文一贯以“表达简洁、注重思辨”著称,近年来更加强调个人与社会、认知与价值的深度关联。2025年上海高考作文将更加注重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考查,超越简单的知识再现或情感抒发,转向复杂情境中的问题分析与价值判断。
本题紧扣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与《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24年)形成深度呼应。政策明确提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强调学术研究需突破专业壁垒,通过通俗化传播实现文化价值的社会化延伸。题目中“专”到“传”的路径探讨,恰是对“研究阐发、教育普及、创新发展、传播交流”四位一体政策框架的具象化诠释。例如,故宫文物修复技艺通过《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实现“专”到“转”的转化,最终成为文化符号实现“传”,体现政策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导向。这种政策溯源表明,题目并非孤立的思辨命题,而是国家文化战略在教育领域的落地体现。
在价值导向方面,作文题目不否定“转”的桥梁作用,但更强调警惕“转”对深度的消解,引导学生
拒绝思维懒惰。尤其隐含“传世之作需精神高度”的导向一一要求学生在论证中自然导出专业精神、思想深度、人文关怀三位一体的价值观,呼应“文化自信”要求。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题目促使学生思考在信息时代,如何让优秀的文化成果、专业知识得以传承。从创新的角度而言,题目鼓励学生探索知识传播的新路径、新模式。
在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考察方面,该题全面考查学生综合素养,致力于提升思维与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考查:题目要求学生对“由‘专’到‘传’,必定要经过‘转’吗”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这考查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知识储备考查:要写好这篇作文,学生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包括对不同领域专业知识的了解、对信息传播现象的观察、对经典文化作品的认知等。语言表达能力考查:高考作文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学生需要运用准确、流畅、生动的语言,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合理地组织文章结构,使文章具有逻辑性与可读性。
★设计思路:
这道作文题围绕“专”“转”“传”三类文章的转化关系设置议题,我将从命题意图、能力考查、引导方向等方面,深入剖析其设计思路。
命题意图:聚焦文化传播,引导深度思考
紧扣时代脉搏:在信息爆炸的当下,网络传播让文章的生产与传播方式发生巨变。“专”“转”“传”三类文章的划分,精准对应现实中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