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11.老舍:悲笑交织的灵魂+艾青:追光者+2025年高考作文的三段话,有人豁然清醒+2025年新课标I卷作文-备战2026年高考语文作文热点素材积累运用(时代人物+时评精选+作文赏析).docx
文件大小:57.2 KB
总页数:13 页
更新时间:2025-06-12
总字数:约1.11万字
文档摘要

老舍:悲笑交织的灵魂+艾青:追光者

2025年高考作文的三段话,有人豁然清醒+2025年新课标I卷作文

一、作文赏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新课标I卷)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老舍《鼓书艺人》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艾青《我爱这土地》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穆旦《赞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参考】1

薪火长明照山河,魂脉永续耀中华

襄阳三中冯楚涵

老舍笔下鼓书艺人的“欲言又止”,是压抑中积蓄力量的隐忍抗争;艾青诗中“嘶哑的喉咙”,是直面苦难的壮烈呐喊;穆旦笔下“带血的拥抱”,则是个体与集体共赴国难的觉醒。这些文学画面如历史的星辰,在岁月长河中闪耀,共同勾勒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图腾。回望来时路,我们深刻懂得:个体于苦难中的坚守与抗争,凝聚成集体的力量,铸就了永不熄灭的民族之魂。

民族魂,是个体在压抑中对祖国的无声坚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在列强环伺的压抑时局中,以虎门销烟的壮举捍卫民族尊严;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在封建礼教的桎梏下,以热血书写对自由平等的集体向往;我的事业在中国,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归国,在异国的威逼利诱中,将拳拳赤子心化作对民族复兴的无声奉献。正如老舍笔下的鼓书艺人,虽困于时代枷锁,却以欲言又止的表演藏起家国悲愤,将满腔民族情感融入艺术创作。这种压抑中的民族情感,让无数国人即便身处黑暗,却依然心向光明,为抗争积蓄精神火种。

民族魂,是个体在苦难中迸发的抗争精神。艾青“用嘶哑的喉咙歌唱”,道尽了千万抗战志士的生命姿态。正如杨靖宇在冰天雪地中孤身战敌,以“头颅可断腹可剖”的决绝,将最后一滴热血洒在白山黑水间,赵一曼在严刑拷打下坚贞不屈,以“未惜头颅新故国”的豪情,用生命诠释对侵略者的抗争。反观那些屈膝投降者,他们背弃民族大义,沦为历史的罪人。历史昭示着我们,唯有在苦难中奋起抗争,才能彰显民族气节,汇聚成改变命运的磅礴力量。

民族魂,更是个体与集体在苦难中的共同觉醒。倘若没有西南联大师生徒步三千公里守护学术火种的坚持,何以传承文化命脉?倘若没有无数华侨倾家荡产支援抗战的义举,何以汇聚民族力量?倘若没有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联战士誓复山河失地的怒吼,何以唤醒沉睡的民众?正如穆旦带血拥抱的意象,凝聚着全民族的觉醒时刻。个体的觉醒如同星火,当与民族命运同频共振,便能形成燎原之势,让中华民族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肩负着传承与弘扬民族魂的使命。我们要以先辈为榜样,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在困境中坚守,在挑战中抗争,在奋斗中觉醒。让民族魂在传承中永放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作文参考】2

弦歌不辍,萦回古今

襄阳五中邹道琪

时代的惊涛骇浪里,总有一些瞬间定格成永恒的历史剪影:老舍笔下不忍歌唱的鼓书艺人,艾青笔下嘶声呐喊的悲怆之鸟,穆旦诗中带血相拥的悲壮战士。这些看似迥异的生命姿态,实则是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涅槃的三种写照,它们共同勾勒出从隐忍到觉醒、从积蓄到爆发的民族精神图谱,始终激荡着震撼人心的时代回响。

鼓书艺人的缄默是大地般的隐忍与坚定。当战火的硝烟弥漫在北平胡同,当流离失所取代安居乐业,他的歌喉却不忍发出声响。“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在极端野蛮的历史创伤面前,艺术创作也显得苍白无力。于是,苦痛蜕变成生存的韧性,怜悯升华为坚定的信念。忆往昔,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教授们忍着饥寒授课,学生在防空洞坚持读书,他们正如黄河在峡谷中暂时收敛咆哮,在暗流深处却在积蓄奔涌的力量。

艾青的嘶鸣如闪电般穿透旧中国的乌云。当诗人以“嘶哑的喉咙”歌唱,破碎的音调里迸发出最炽烈的热爱。林觉民在《与妻书》中写下“亦以天下人为念”的绝笔;方志敏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字字泣血却充满希望;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期盼爱和一切希望;闻一多拍案而起,最后的演讲化作刺向黑暗的匕首。这些声音或许微弱,却如星火燎原,点燃了整个民族的抗争热情。

带血相拥的壮举是民族觉醒的宣言。黄土高坡上的信天游,那粗粝的声线里包含着生命的热情,吟咏出抗争的诗篇。四万万同胞以血肉之躯筑起长城: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台儿庄战役里,川军将士背着“死”字旗出征,整个民族完成了从沉睡到奋起的蜕变。这种觉醒不是书斋里的空谈,而是用生命淬炼的觉悟,他们以血肉模糊的身躯诠释何为民族大义。

历史不会重复,精神却永远传承,中华民族始终在沉默与歌唱的辩证法中前行。这种精神,不仅在过去激励着中华儿女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