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主题作文素材摘抄大全
一、曹操的生平事迹
1.年少时期:曹操年少时机警过人,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曹瞒传》记载,曹操年少时喜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他叔父看不惯,常常向他父亲曹嵩告状,曹操便心生一计。有一次,他看到叔父走来,马上装作中风的样子,叔父大惊,跑去告诉曹嵩。曹嵩急忙来看,曹操却安然无恙,还说自己根本没病,是叔父不喜欢自己,所以才造谣。从此曹嵩对曹操叔父的话不再轻信,曹操也就更加肆意放纵。这显示出曹操年少时就有着狡黠的性格和过人的心机。
2.举孝廉入仕:曹操二十岁时,通过察举孝廉成为郎官,后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乃京城,权贵众多,治安复杂。曹操到任后,造五色棒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有一次,灵帝宠信的小黄门蹇硕的叔父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其用棒打死。此举动一时间令京城权贵为之震慑,洛阳的治安状况也有所好转。这一事件体现了曹操初入仕途时不畏权贵、执法严明的品质。
3.陈留起兵: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入京,专权乱政。曹操拒绝董卓的征召,逃出洛阳,至陈留。在陈留,曹操“散家财,合义兵”,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拉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曹操的这一行动,显示出他在乱世中敢于挺身而出、顺应时势的勇气和担当,也为他日后崛起奠定了基础。
4.迎奉天子: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接受谋士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将流离失所的汉献帝迎接到许昌,从此曹操在政治上占据了极大的优势。他以天子之名发号施令,在与其他诸侯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例如在讨伐袁绍时,曹操就以天子的名义指责袁绍的种种罪行,占据了舆论的制高点。这一举措充分展现了曹操卓越的政治眼光和战略思维。
5.官渡之战: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袁绍兵多将广,粮草充足,实力远在曹操之上。然而曹操善于用人,采纳许攸奇袭乌巢的计策,烧毁袁绍的粮草辎重,大破袁绍大军。这一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凭借此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彰显了他非凡的军事才能和临危不惧、果敢决策的领导风范。
6.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企图一举统一天下,于是挥师南下。在赤壁,曹军与孙刘联军对峙。由于曹军不习水战,且军队中疫病流行,最终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这一战使曹操统一全国的进程受阻,天下三分的局面初步形成。赤壁之战既反映出曹操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可能存在的骄傲轻敌情绪,也从侧面衬托出他在面对重大挫折时坚韧不拔的精神,此后他依然努力经营自己的势力范围。
二、曹操的人物性格
1.多疑猜忌:曹操生性多疑,这一性格特点在很多事件中都有体现。例如,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逃至吕伯奢家中。吕伯奢本欲杀猪款待曹操,曹操却听到后院磨刀声,又听到有人说“缚而杀之,何如?”便以为吕伯奢家人要谋害他,于是不问青红皂白,将吕伯奢一家八口全部杀死。事后发现是一场误会,但曹操还是将外出打酒归来的吕伯奢也一并杀害,并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样惊世骇俗的话。这一事件深刻地揭示了曹操多疑猜忌、自私冷酷的性格。
2.豁达大度:尽管曹操多疑,但他同时也有着豁达大度的一面。张绣曾在与曹操的交战中杀死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大将典韦,给曹操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然而,当张绣后来投降曹操时,曹操不仅没有计较过往的仇恨,反而对张绣以礼相待,封他为列侯。曹操这种不计前嫌、豁达大度的胸怀,为他赢得了不少人才的归附,也有利于他势力的壮大。
3.求贤若渴:曹操深知人才对于成就霸业的重要性,因此求贤若渴。他多次颁布求贤令,宣称“唯才是举”,不论出身贵贱、品行如何,只要有才能就加以任用。郭嘉原本是袁绍的谋士,曹操与郭嘉交谈后,认定郭嘉是难得的人才,便委以重任。郭嘉也不负曹操所望,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出谋划策,立下赫赫战功。此外,曹操麾下还有荀彧、荀攸、程昱等众多谋士,以及张辽、张郃等名将,正是这些人才的汇聚,使得曹操的势力不断发展壮大。
4.果敢坚毅:曹操在面对复杂的局势和困难时,表现出果敢坚毅的品质。在官渡之战中,双方相持不下,曹操的粮草供应逐渐紧张,局势对他极为不利。但曹操没有退缩,而是坚定地等待战机。当许攸前来投奔并献上奇袭乌巢的计策时,曹操果断决策,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奔袭乌巢,最终取得了战役的胜利。这种在困境中果敢抉择、坚毅不拔的精神,是曹操能够成就一番霸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曹操的文学成就
1.诗歌风格:曹操的诗歌风格慷慨悲凉、气势雄浑。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自己的政治抱负。例如《蒿里行》描述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诗句真实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悲惨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曹操对民生疾苦的关注。而《观沧海》则展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