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教材作文素材分类汇辑
·从学术上看,师生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揭示了师生之间没有年龄的差距,有“道”者即可为师。
老师与学生的定位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可变的。老师也许在人生阅历、
学术经验上丰富一些,但是学生思维活跃,可能在创新方面强于老师,而且接受新事物也可能比老师快,因此,双方可以形成互补。老师不能因为年长、经验丰富而否定学生的创见。孔子说“教学相长”,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中,发现不足并不断提高自己。
·四、探索规律勤于学习类
·(一)《师说》
·适用话题:教书育人、教育方式、时代发展下的教育变革等
·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也要学会取长补短。
·“术业有专攻”,一专多能的人才毕竟是少数,每个人都会是某一方面的
专家。正如音乐家善于演奏乐曲,建筑师精于设计高楼大厦,文学家长于描述人生百态。每个人都是一个奇迹,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有自己的强项,因此,要把自己某一方面的潜能发挥到最大值。同时,我们还要认汉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虚心地向拥有其他专长的人求教,正如作
为教育家的孔子向郯子、苌弘等人请教。唯有如此,才肯不断地丰富自己。
·1.自我反省、自我审视能够提高道德修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过失往往会伴随着人的一生,但自我反省能起到纠正和扼制过失的作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的君子是通过不断地反省、批判自我而最终成为道德的楷模。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缺陷谁都不可避免,不断地自我批评、拷问灵魂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我。
(二)《劝学》
·2.善于借助外物是成功的捷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
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善于借物是一种智慧,借力能打力,恰当地借助外力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物”的含义颇为广泛,可以指必要的器具、先进的技术、优秀的文化、精警的名言,甚至可以指人——卓越的人才、良师益友等。善借外物者能够开辟一条捷径,借助一种独特的精神力量、文化精髓,同时也借给他人一双看世界的慧眼。
二)《劝学》
·适用话题:顺其自然,尊重规律
·故事简介:郭橐驼是一个传奇人物,他外貌不佳,“橐驼”还是别人给他取的外号,他却欣然接受;他种树技艺高超,名震京城,别人学不来。后来橐驼自述种树秘诀:“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三)《种树郭橐驼传》
·五、革命历史,红色基因类·(一)《长征胜利万岁》
·适用话题“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的使命”“苦难中的辉煌”
·1936年10月18日,红军部队经过万水千山,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经过
无数次残酷的战斗,克服了一切物质生活上的困难,终于到达了江西吴起镇。两年里,他们走过了草地,翻越了雪山,飞夺泸定桥,红军用脚,丈量的一寸寸土地,彰显了大无畏的长征精神。
·(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适用话题:“奉献”“奋斗”“乐观”“劳动”
·1.那是1962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
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30多万亩庄稼,
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年的最低水平。
就是在这样的关口,党派焦裕禄来到了兰考。面对如此严重的灾荒景象,
焦裕禄没有退却,为了兰考这片土地风里来雨里去。他在身患肝癌时,依
旧强忍剧痛,坚持工作,直至病逝。他用自己的生命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