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国史学史》明至清中期史学.pptx
文件大小:2.21 M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6-12
总字数:约3.36千字
文档摘要

第七章明至清中期史学

?第一节明代史学的发展

?第二节晚明史学的特点

?第三节明清之际史学家的历史批判精神

?第四节清代前期史学的繁盛与嬗变

?第五节章学诚与《文史通义》

?第六节中国古代史学优良传统及其局限

概说

明代至清代中期(1368—1840)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老时期,中国古代史学呈现出

总结和嬗变的趋向。中国历史在迈入近代社会门槛之前的这几百年中,新的社会因素渐渐萌芽,旧的势力日趋衰落却依然顽强,新力量的滋长与旧势力的压抑亦深刻影响史学,史学因此开始它的嬗变。明至清中期史学的发展,依据时代与史学的特点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从明朝建立到明正德为第一阶段,从明正德以后到明末清初为第二阶段,从清康熙中期以后到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前,为史学发展的第三阶段。

第一节明代史学的发展

一、君主专制政治的发展与官修史书

君主专制政治对官修史书的影响,包括制度和实践两个方面:

?修史制度方面,在君主专制政治一般原则指导下,明朝建立不久,统治者即将唐宋时独立设置的史馆,与原内廷备为文学顾问的翰林院合并,以翰林院的编修、修撰、检讨等为史官兼

“掌修国史”。

?修史活动方面,据李晋华《明代敕撰书考》统计,有明一代敕撰图籍200余种,其中绝大多数是史学著作。

第一节明代史学的发展

二、私人著史的繁荣与局限

?明朝史学的重心开始转到私人著史大约是在正德时期,至万历时形成高潮。

?明中后期私人著史的繁盛,有多方面原因。

?明代私撰史著,主要集中于本朝史,这也是明代史学的主要特点。

?丰富的私修史著,一方面显出明代史坛的繁荣,一方面也暴露出它的局限。

国初人朴厚,不敢言朝廷事,而史学因以废失。正德以后,始有纂为一书,

附于野史者……万历中,天子荡然无讳,于是实录稍稍传写流布,至于光宗,而十六朝之事具全。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五《书吴潘二子事》

有明中叶,嘉靖及万历之世,朝政不纲,而江左承平,斗米七钱。士大夫多暇日,以科名归养望者,风气渊雅,其故家巨族谱系多闻人,或剞一书,或刻一帖,其小小异同,小小源流,动成掌故。使径您拮据,朝野骚然之世,闻其逸事而慕之,揽其片楮而芳芬恻悱。

——《龚自珍全集》第三辑《江左小辨序》

第一节明代史学的发展

三、专史与方志

就制度专史来讲,除传统上一直受重视的礼制专史外,更有史学意义的是出现了

大批典制专史,开拓出许多新的史学领域。

?明代制度专史的作者,大多都是曾经或正在执掌朝廷相关职能的官员。

?明代方志,无论官修还是私撰,在史学史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明代方志发展的突出特点是数量巨大、编修地方普遍。

第一节明代史学的发展

四、少数民族历史的撰述

?关于蒙古族的历史撰述。

?关于藏族的历史撰述。

?关于回族的历史撰述。

?关于满族入关前的历史撰述。

?关于维吾尔族的历史撰述。

?关于南方诸民族的历史撰述。

第三节明清之际史学家的历史批判

精神

一、黄宗羲的历史批判?《明夷待访录》

?所谓“原”,即探究、考查,体现着黄宗羲使用的历史批判方法。

?在一系列历史批判之后,如何改变君臣关系,限制君主专制权力,或建立怎样的“法”,成为《原法》之后讨论的重心,其中最重要的是“置相”和

“学

校”。

第三节明清之际史学家的历史批判

精神

二、《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的学术成就

?《明儒学案》是一部记述明代学术思想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

?黄宗羲编撰《明儒学案》的原则是:第一,强调学有宗旨和自得之学;第二,戒门户之见,平等看待各个学术流派。

?与《明儒学案》不同,《宋元学案》每学案先列一表,列举师友弟子,以明学术渊源,此外每案主传后还附有轶事和后人评论。

第三节明清之际史学家的历史批判

精神

三、王夫之史论的理论价值

?首先,在对历史的认识上,王夫之提出了“通古今而计之”的方法。

?其次,在“通古今而计之”的认识基础上,王夫之探讨了历史运动的规律,提出“势、理相成”的理论。这也是王夫之史学理论中最有价值的论述。

第三节明清之际史学家的历史批判

生由

小三不N

四、顾炎武的史学及其影响

?顾炎武史学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经世致用精神、批判意识和开一代实证风气。经世致用是顾炎武毕一生着力提倡的治学精神。

?顾炎武的史著,大都是本着“引古筹今,亦吾儒经世之用”观念所编纂。

?与黄宗羲、王夫之一样,顾炎武批判的锋芒直指“收天下之权归于一人”的君主专制政治。

?治学上,顾炎武重视实证与博学,反对宋明心性之学的态度最决绝,提出“舍经学无理学”,“经学即理学”的命题。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