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
中国史复习线索
(中国古代史)
形成与发展
(中国近代史)
救亡图存
(中国现代史)
伟大复兴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先秦)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繁荣(隋唐)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辽宋夏金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奠定和面临的挑战(明清)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中华民族的抗战和人民解放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探究
【专题线索】
多元一体
中华早期文明分布如满天星斗,多姿多彩,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特征,通过各文明的碰撞交流交融,中华文明逐渐走向一体
家国同构
夏、商、西周是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国家政治制度经历了
从商代神权政治到西周血缘政治的演变;国家疆域不断扩大,文化影响
力不断增强,社会经济不断繁荣
争霸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铁器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和列国纷争推动了社
会的大变革,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中央集权制度、官僚政治初步
形成,为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课程标准
真题
核心概念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之间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产生的原因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3.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4.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其意义。
(2024·重庆·1)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明(阶级的产生)
(2024·辽吉黑·1)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特征
(2024·湖北·1)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明交流(2023·湖北·1)象形文字的特点及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2023·湖南·1·新石器时代的文明)
(2023·新课标卷·24·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明)
(2023·全国甲卷·24·分封制)
(1)多元一体、内外服制、
分封制、王位继承制、宗法制、家国同构等是备考重点。
(2)关注商周政治文明的传承与创新,理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关注史学新动态,注意运用新材料、新情境理解商周时期的国家治理
知识梳理·夯实根基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旧石器时代
(1)典型文化遗址: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2)物质生活水平: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和采集,已经学会用火。
(3)社会发展程度:过着群居生活,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母系氏族社会。
2.新石器时代
(1)概念: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社会生活: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稳定。
(3)文化遗存
①特点: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发展基础。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时间
地域
文化遗存
特征
典型
代表
距今约700
0—5000年
黄河中游
仰韶文化
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
主要种植粟
黄河下游
大汶口文化
长江下游
河姆渡文化
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
缫丝技术
距今约5000
年
黄河流域
龙山文化
代表器物是黑陶,被称
为“蛋壳陶”
辽河上游
红山文化
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
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
庙
长江下游
良渚文化
2.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后期出现的“坛、庙、冢”等大型建筑是中华礼制的象征,说明红山文化已经跨入“古国”阶段,是国家形态演进的第一阶段。
【历史解释】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多元一体”
维度
阐释
多元性
多元是指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的文化遗存分布广泛,各具特色
(1)从文化分期看,新石器时代早期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晚期有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2)从文化的特点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作物种植上南稻北粟。
(3)从遗址分布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
一体性
一体是指不同的文化遗存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1)从经济文化成就看,各地有共同点,如制作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
(2)从遗址分布看,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
原始社会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早期国家的产生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生产力发展
定居生活
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化
产品剩余
私有财产出现
权贵阶层出现
早期奴隶主
战俘和负债
氏族成员
早期奴隶
启继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家天下”出现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禹建夏(最早奴隶制国家建立)
文明定义: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物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