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声立诗?以音塑诗?以律筑诗
【摘要】古诗教学中,声律是无法忽略的,古诗中的声律,不仅仅是一种格式,还有其表达出的声音的含义。吟咏中明诗律,吟咏中知诗意,吟咏中感诗情,吟咏中悟诗境,这是古诗教学的基本方法。本文以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马诗》为例,抓住《马诗》的声律、意象等来体会人物品质,明悟诗情。
【关键词】声律音韵吟咏
古诗教学中,声律是无法忽略的,否则古诗教学就与现代诗教学、现代文教学无本质的区别了,古诗的独特魅力也无法体现。古诗中的声律,不仅是一种格式,还有其表达出的声音的含义。古诗教学,重在吟咏(根据声韵吟诵咏唱)。叶嘉莹说:“吟诵就是诗歌活泼的声音。不会吟诵,诗歌的生命是僵硬的。”吟咏中明诗律,吟咏中知诗意,吟咏中感诗情,吟咏中悟诗境,这是古诗教学的基本方法。
《马诗》是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爱国情怀”,阅读要素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古诗中,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一般涉及笔墨不会多,所以教学中不如抓住《马诗》的声律、意象等来体会人物品质,感悟诗情。
一、声律立诗格
(一)初读,解诗意
让学生自己把这首诗读准确、读通顺。(指名读并检查反馈)
提出生字:络。
络是绞丝旁,跟线有关,是指像网格一样的东西,金络马是指什么呢?(黄金做成的马笼头——出示图片)
这首诗中的其他字词不难理解,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指名学生说诗意。(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了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燕山,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这骏马啊,何时能戴上金色的马笼头,在清朗的月色下奔跑驰骋,立下功劳呢?)
(二)诵读,明声律
五言绝句讲究二四分明,所以我们将每句第二字和第四字节奏处的平仄来划一下,阴平阳平延长音(横线表示),上声去声仄音短(斜线表示)。
记号应这样划分: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说说诗句平仄长短的规律。
(非常明显,这里的平仄节奏很有规律,第一句与第四句相同,第二句与第三句相同,一首合辙的格律五绝的平仄音韵正应是这样的,所以在这样的吟诵中,学生自然就明白了五绝的声律节奏。)
平声押韵字也要延长音诵,这首诗的韵字是“钩——秋——”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按照这样的标记,自己练习吟诵。指名学生吟诵,相机指导评价。
(这样的吟诵多有节奏感、韵律感。特别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两句意思两两相对,平仄也两两相对。)
现在的学生读了很多古诗,却始终不懂古诗格律,甚至到大学毕业都写不出一首规范的律诗,而古人却在启蒙不久后就能吟诗写诗。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现在在教学古诗时,从来不关注格律,从来不会让学生按照格律去吟诗、诵诗。其实古诗的格律理解起来并不难,就像以上教学中,让学生划一下二四节奏处的平声字与仄声字(五绝平仄一般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所以关注第二字、第四字的平仄就好),划好后再比较一下整首诗,从中去发现规律——第一句与第四句平仄节奏相同,第二句与第三句平仄节奏相同,这样自然而然就知道了一首五言绝句的格律。再找出句尾韵字“钩”和“秋”,根据它们的位置也明白了,五言绝句中第二句尾字与第四句尾字是必定要押韵的。这样,这首仄起首句不押韵的五言律绝《马诗》的格律音韵密码就解开了。
二、声律塑诗意
(一)长音,显意象
诵读时,有些字拉长音了,在听觉上就被放大、突出了。第一、二句在诵读时,哪些字音被凸显了?
(沙如——燕山——钩——)
在这样的诵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里两句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沙比作雪,把月比作钩。在诵读中音韵重点突出了“沙如——燕山——钩”。“沙”,让我们想到了沙场、疆场;“燕山”,燕然山,汉朝打败匈奴之地,代表着对敌征战;“钩”,是一种弯刀,战场上的武器。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实际营造的是沙场征战建功立业的热血画面。)
一起来吟诵这两句,感受这建功立业的热血画面——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二)入音,表急切
这样的画面,这样的环境,呼唤良马的出现。看,马来了——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诵读这两句,特别要注意两个入声音字“络”“踏”。
入声音字,又短又急的发音。这样的诵读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为国建功的愿望多么急切、迫切而热切。)
(三)韵音,有忧怀
再次诵读这首诗,注意韵字:钩——秋——
这样的音韵诵读,让你有怎样的感觉?
(忧愁之感,忧长长愁重重。诵读后让人感觉这首诗充满了深深的忧思、愁绪、愤懑。)
作者忧什么、愁什么呢?
出示李贺背景资料:
李贺,字长吉,生于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阳),是没落的唐宗室后裔,父李晉肃,曾当过县令。仅因“晋肃”之“晋”与“进士”之“进”同音,“肃”与“士”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