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微笑教育回归育人初心实现减负提质
刘晓群关玉环
【摘要】学校作为育人主体,秉持“微笑教育”理论,从文化浸润、课程育人、课堂提质、评价创新层面来系统构建育人生态,坚持立德树人,落实“双减”要求,为落实立德树人、提质增效、提供坚实保障。学校还从全局观角度重新审视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态系统,让教育回归初心,回归学生智慧的生长与精神的成长,让学生们遇见美好、创造美好,能为未来贡献美好。
【关键词】微笑教育育人初心减负提质
学校立足“微笑教育”,从文化浸润、课程育人、课堂提质、评价创新层面来系统构建育人生态,坚持立德树人,落实“双减”要求。
一、文化浸润:精准定位“微笑教育”,立足文化和谐发展
古城第二小学建校于1965年,至今已有57年历史,目前一校两址。学校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教学质量过硬,是石景山区人民心目中的优质学校。
学校一直秉持“微笑教育”理念,坚持传承与发扬,在整合优化中不断深化,赋予其赏识与悦纳的核心内涵。因为我们都是发展中的人,所以我们既要欣赏到自己与别人的优势,也要包容自己与别人的不足,每天进步一点点,树立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最终达成美美与共,实现学生微笑成长、教师微笑成功、学校微笑发展。
学校校徽中有微笑的“古二”少年和字母“G”的变形设计。我们进一步赋予其“5G”内涵:“古城(Gucheng)”“绿色(Green)”“快乐(Glad)”“成长(Grow)”“优秀(Good)”。我们期望学校能够立足古城地区特质,营造出充满绿色生机的儿童教育场,即倡导赏识与悦纳的学校文化、搭建丰富多元的三级课程、建构激励性评价育人体系,使学生能够享受学习的过程,自主快乐生长,最终成为优秀和悦少年。
学校的学生培养目标为培养优雅自信、乐学善思、大气包容的和悦少年。我们进一步精准定位:优雅自信是学生呈现出的精神面貌;乐学善思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学习品质;大气包容是学生面对生活的态度。
学校要“立德树人”,就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健全的人格去培育人格健全的人。人格不是教出来的,人格需要优秀人格的儒化,精神需要高尚精神的感染。培育学校精神文化、打造学校教育品牌对于一所学校是非常重要的,它會使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形成优良传统,形成“和谐”气候,丰富师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师生的精神力量,营造出良好的育人氛围,达成沉浸式育人效果。
二、课程育人:建构五大领域“课程群”,融入课后服务整体实施
学校作为育人主体,课程建设是育人路径。“双减”后实施的课后服务课程也应作为学校整体课程中的一部分全面架构、整体推进、上下融通、内外延伸,实现课程整体育人价值。
因此,学校基于“微笑教育”和育人目标,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构建“1+5+X”的一体化“悦”课程体系。“1”指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指的是五大领域课程群;“X”指的是社会、家庭延伸实践。
(一)“1”:文化传承,全面浸润
教师通过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带领学生进行文化寻根,处理好传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融入课堂,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积淀丰富的精神财富;浸润课后活动,去创造性传承与创新性转化,从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辐射到全学科、全领域课程中。
(二)“5”:五大领域,五育并举
从横向上看,我们从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三个层面整体打通梳理。基础性课程开足开齐,通过深化课堂教学文化夯实基础,重在文化知识的积累与基本技能的形成;拓展性课程包括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它作为基础性课程的有效补充,进一步从五个维度进行落实;实践性课程则引导学生从课内学习转向课外实践,在课后服务时间落实。课后服务课程通过提供菜单式服务、长短课搭配、学生自主选择来保障实施,凸显探究性、活动性、体验性,满足个性发展需求,引导学生将知识转为实际应用,在综合性学习探究中做到知行合一。
从纵向上看,五育并举,三级课程形成五大领域课程群,即人文社会课程群、科技创新课程群、体育增质课程群、艺术育美课程群和劳动实践课程群。课堂教学,教师破除学科壁垒,实现学科整合;课后时间,学科联动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跨越三级界限,实践探究创新。三层面五领域的整体实施,让“微笑教育”贯穿于课程实施全过程,落实五育并举。
(三)“X”:三方共育,校外延伸
家庭、学校、社会是相互联系、相互推动的,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共育才能创造学生美好的未来。学校除开设家长大讲堂外,还鼓励家长、社区参与学校建设,加入家长委员会,共同优化学校管理;课后开展亲子互动,小手拉大手参与体育锻炼、参与社会志愿服务、进行劳动体验,尝试开展社会实践;周末开展亲子共读,进行项目实践研究。家校协同将学生校内所学知识延伸到校外实践应用,进一步达成学为所用、知行合一。
三、课堂提质:课堂学习思维“可视化”,精讲精练创新作业形式
减负的关键还是重在课堂提质。教师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