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综合实践活动生活化方法指导策略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从来都是学生生活化的再现与推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运用方法的有效性,主要有五個策略:关注学生生活热点,形成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主题;链接学生生活场所,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方法指导;启动家长能量资源,聘用家长拓宽方法指导外延;串联学生多彩思维,应用各种才艺方式展示成果;创新师生沟通渠道,融合网络元素实现多元评价。
【关键词】生活化方法指导综合实践活动
2002年年初,基础教育新课程从小学至高中设置了新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课内与课外、学科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有效的课程桥梁。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探索,诸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案例都用鲜活的生活化活动主题说明了,综合实践活动从来都是学生生活化的再现与推进。
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加强规范和指导,提高学生运用方法的有效性?笔者以自己数年指导的主题活动为例,谈谈方法指导生活化策略。
一、关注学生生活热点,形成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主题
儿童从来都是天生的玩童和顽童。从学生生活中生成他们想研究的、感兴趣的主题,顺应儿童爱玩的天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可以流畅地开展下去的前提。只要做班级生活的有心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就将层出不穷。
二、链接学生生活场所,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方法指导
师无常师,综合实践活动的多彩活动项目触及学生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多种场所,不同的研究主题涉及不同的生活场景,这给指导教师的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例如,开展“多肉植物的种植”活动时,教师可以让花店老板和喜欢种植多肉的家长成为指导专家;开展“早餐重要性”活动时,可以让餐饮店老板和医生成为学生眼里的权威人士。
冬季取暖用品在学生眼里是暖手宝,在家长眼里就是一个小号的暖宝宝。学生的研究一开始就在关注价格、关注色彩、关注取暖效果。如何使活动深入进行?教师将多种研究内容配合不同的研究方法,只有步步深入才能拨云见日,取得显著的效果。
为此,笔者让学生分小组先和家长一起逛超市、批发市场、校门口小店,以及上网淘宝等,对比相同品牌的冬季取暖用品的价格和质量。
(一)家长讲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的广泛资源
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家长从事着各式各样的工作,能够解决教师们在学校无法解决的一些问题。有些学生对多肉种植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当他们发现多肉的繁殖只要一个叶片就可以长成一颗多肉植物后,特别想动手尝试一下。正好,班上一个学生的家长有多年种植多肉植物的经验,了解到学生们的诉求,这位家长特意为班上40个学生准备了八个品种的多肉叶片,让他们插叶种植进行观察。学生们经过了两个季节的等候,终于看到了一棵多肉的诞生过程。
家长资源拓展了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的外延,为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提供了较为安全、有效的时空。
(二)周边学校,指导学生专业研究的重要场所
小学生有太多好奇的问题,需要专业的解答或者实验呈现。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该做的就是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对于冬季取暖用品的研究,学生研究到最关键的问题:暖宝宝里面的芯就是一个类似炭包的东西,它为什么会发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指导教师先让学生在电脑上搜索资料。通过资料整理,学生发现暖宝宝发热与里面的材料有关(见下表):
对于铁粉遇到空气中的氧气会发热这个问题,他们很不理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带着他们走进高中实验室,让物理教师用大大的磁铁检验暖宝宝里有多少铁粉,让化学教师做化学实验给他们直观的感受:金属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的热量,可以使周围温度高达80℃左右。
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笔者通过走出小学校园、走进高中实验室,让学生知道条条道路通罗马,动脑筋想办法总是可以解决问题的。
(三)家乡特产,指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实践基地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文化。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家乡特产,感受家乡的美好。“家乡特产”是最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主题。
家乡特产——肉松。教师、家长和学生们一起参观肉松的制作过程,一个车间一个车间参观过去,不断有相熟的家长招呼着学生,热情地讲解制作的过程。走过肉松烘干车间,一大筐一大筐的肉松冒着热气,工人们看到孩子们,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职责,不断地招呼着:“吃吧吃吧,可以吃!”
家乡特产——百叶。学生们参观的是老作坊,地方不大,老师傅看到这么多学生来参观,先煮了一锅豆浆,加了甜甜的白糖,让学生们品尝完豆浆,才开始展示他们的制作流程。
学生们在这些小小的作坊里不一定能完全了解制作的流程,但吃过的肉松、喝过的豆浆等肯定是他们一辈子都不会忘怀的美味。还有许多家乡特产,只要学生们去探寻,所到之处都满是热情与周到。试着走出去,有时候困难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四)社区设施,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生态环境
社区是学生生活的主要活动区域,对于社区的医院、健身房、小吃店、公用设施等,学生们往往比教师了解得更多,更有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