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爱上数学
【摘要】把数学学习融合在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之中,是提高学习实效性的有益尝试。因此,教师应善于用生活原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生活素材巩固学习成果,用实践活动助推学习创新,让学生在浓郁的生活化元素中感知各种数学现象,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引导学生经历有效猜想并进行合情推理,使学习充满活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并爱上数学学习。
【关键词】解决问题生活化创新数学素养
数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马克思的这句话可谓是对数学最权威的阐释。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确立应用意识,有效地引领学生运用知识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积累数学学习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维,促进数学思考,进而发展数学素养。同时,还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探究的乐趣,从而爱上数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用生活原型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与数学知识内容相近或相关联的生活原型,并以此作为问题引入数学教学之中,进一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数学知识更趋生活化。同时,引领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习数学、研究问题,让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可以创设“跳蚤小超市”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购买学习用品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使用人民币。第一,设置超市购物活动中的角色,包括收银员、采购员与核对员,让每个学生都有任务,同时,公布规则,且三种角色每个轮次都要进行转换,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第二,设计采购任务。采购员去采购铅笔(8角/支)、直尺(6角/把),并请同学们想出付钱的方案。真实的活动场景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购买铅笔时,一个学生拿了1张5角和3张1角的钱,另一个学生则是拿了8个1角硬币等;购买直尺时,一个学生使用了1元的钱,扮作收银员的学生在自言自语中思考着:1元就是10角,直尺6角,10-6=4角,要找给顾客4角。第三,学习活动后组织学生反思,让他们说出自己付款和找零的感受。学生在反思过程中,会进一步理解“元角分”的换算,熟悉购买活动,从而使学习更加有效。
用生活化的元素设计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体验,在真实的活动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创设“跳蚤小超市”,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会付款、找零、复核等过程,在实际体验中明白支付找零的关系,助推“元角分”学习的深入,使学习富有生活气息。这样的学习过程使原本教材中那些静态的、枯燥的、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知识鲜活了起来。
二、用生活素材加速学习巩固
任何学习都需要不断巩固,学习巩固活动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理解,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转变成经验与技能,数学思维得到提升。要使学生爱上数学,教师就应善于利用生活化的素材,让他们在具体的生活化问题情境下进行练习、实践和思考,从而实现学习的有效突破,相关的数学知识得以科学建构,数学思维获得应有的发展,创新意识得到训练。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认识”时,首先,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引导学生观察课件并提问:“妈妈为一家人准备了早餐,你看,先端出来的是什么?”学生会在课件画面中找到“果汁2杯,牛奶3杯”。此时,教师再提问:“看到这两种饮品,你想到了什么?”生活化的素材不是摆设,而是要为引入学习服务,所以教师得用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进而让这些资源更利于学生的学习,更有助于高效数学课堂的打造。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问题研读,让他们畅所欲言。“牛奶比果汁多1杯”“果汁比牛奶少1杯”“牛奶是果汁的”“果汁是牛奶的”“果汁比牛奶少”“牛奶比果汁多”……在教学中,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看似过于简单,有的还可能会引来同学们的嘲笑。难道这样的问题就真的没有价值吗?毋庸置疑,肯定是有用的。为此,教师在学生提出上述问题时应适度予以肯定,让学生意识到比较量对分数的比多比少是有帮助的。当学生进行了上述问题的思考后,教师提出比的认识——果汁是牛奶的,也就是果汁与牛奶的比是2∶3。教师的示范,会引起学生的学习模仿,也会诱发他们的学习联想,从而推想出“牛奶与果汁的比”等,使学生的学习得以顺利展开。最后,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促进其对知识的巩固和灵活的运用,如提问:全班男生()人,女生()人,你想到的是什么?班级人数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信息,会让学生在不经意中联想到比的应用,学会用比表示班级中男女生之间的关系。紧接着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你还能从身边的资源中找到一些有用的数据信息吗?
把教材中的静态资源用现代教学辅助技术使之动态化,能让生活化情境更逼真,更能增加學习的影响力。同样,利用班级中男女生人数等生活素材为资源,引